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十几年时间内,北京建成区面积扩大了近一倍。城市面积的扩大意味着城市不透水面积也相应增加,雨水径流量也随之增加。根据1986-2002年统计的年降雨量可大致估算出每年产生的雨水径流量(按北京城区综合径流系数ψ=0.55计算),结果见图4:

图4表明,即使在枯水年(1999年),产生的径流量也有7194.42万m3,而丰水年(1994年降雨量813.2mm)产生的径流量高达20886.15万m3。 图41986—2002年北京城区产生的雨水径流量估算。
1998年以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市城市节水办、北京市水利局等积极开展了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研究和示范工程,已经有十多个不同类型与规模的雨水利用工程投入运行,雨水利用已纳入北京总体规划修编内容和全市范围的推广计划;包括东方太阳城和奥运场馆等大型雨水利用工程在内的许多雨水利用项目都在设计或建设中。北京的雨水利用也带动了其它一些城市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但至今的这些研究和应用还主要是集中在雨水的收集储存利用和渗透两大分支领域,上述意义的城市雨水多功能调蓄设施还很少涉及。
3.2多功能雨水调蓄的应用
北京积极开展系统的雨水利用无疑有利于减少雨水资源的流失和缓解缺水局面,但对削减多年一遇的暴雨洪峰、从根本上解决城区的水涝(不完全统计,经常严重淹水区域41处)显然还远远不够。
图5是北京近十年来的月平均降雨量。很明显,北京的降雨非常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5.7%以上),而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我国许多城市的降雨规律也类似。如果在雨水利用系统中靠普通的储存池对这些雨水进行调蓄以达到削减洪峰的目的,那么所需的池体规模、投资和占地都将十分庞大,而在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又处于闲置状态。这对寸土寸金的北京而言,显然是不经济的,从雨水工程的投资回收期看也是不经济的。

图5 北京近十年来月平均降雨量
分页:[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