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日本城市雨洪多功能调蓄设施应用实例
王歧山市长就尖锐地指出,北京人天天盼水,水来了又怕水,这暴露出北京城市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软肋”。它不仅又一次向人们敲响警钟,也给专业科技工作者提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北京和我国许多的城市都同时面临严重缺水、雨水径流对城市水系的严重污染和城区多发性水涝的困扰,也十分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北京已经有多年雨水利用研究与应用基础、土地资源也越来越紧缺和昂贵。因此,继续深入开展多功能调蓄技术研究无疑具有前瞻性,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北京为例来讨论多功能调蓄的应用对我国许多城市也是十分必要和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的雨水储存最大的问题是储存池容积受到限制,不容易达到明显调蓄暴雨洪峰的目的,而且占地和投资都大,闲置时间长,影响雨水利用系统的经济性,在降雨集中、暴雨多的地区和城市,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我国较大规模的城市雨洪调蓄利用主要体现(局限)在一些已有的湖泊、水库、河道和少量的城市湿地等,也有少量的利用地下大型管渠或调节池调节暴雨峰流量,大量应用受到许多限制。如何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根据当地的降雨条件、雨水径流水质、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的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安全地设计这种新型的生态型雨洪多功能调蓄利用设施,还有许多问题和复杂的因素需要考虑,有待通过深入的研究来逐步地推广实施。
3.1北京城区雨水资源及其利用
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北京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大,1986-2002年建成区面积变化如图3所示。

图3 1986—2002年北京建成区面积(根据《北京年鉴》的数据整理)
分页:[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