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品应用 | 工程撷影 | 项目管理 | 施工技术 | 工程监理 | 工程养护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施工技术 >> 其他 >> 正文
·土方工程 ·筑山工程 ·理水工程 ·园路工程 ·种植工程 ·其他
 

 

老年人适用绿地建设现状和研究进展
 
来源:互联网 作者:王欢 日期:[2012-3-19]

    摘要: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老年人越来越多的社会,老年人生活模式的变化使老年人对城市公园绿地更具依赖性。文章阐述了适宜老年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重要意义,对其研究现状及相关设计标准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宜老年人的公园绿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城市公园绿地;老龄化;研究现状;研究方向 

    1982年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明确“一个国家或城市,如果60岁以上的老人占国家(城市)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占国家(城市)总人口7%以上,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城市)开始步入老龄社会”[1、2、3]。据此,我国已于上世纪末正式步入老年化社会的国家。目前人口老龄化正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性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们大家需共同面对的课题。

    1适宜老年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意义重大

    1.1生活模式的变化使老年人对城市公园绿地更具依赖性

    老年人的生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年人口相对值较小[3],那个年代的老年人子女多,生活负担重,物质生活不富足,在传统社会大家庭条件下,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多是从事家务劳动(照看孩子和做家务),生活方式比较单一,对城市公园绿地的需求不十分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文化传播方式多样化,人们更注重精神生活的改善,更多的老年人逐渐开始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并逐渐从琐碎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调查中发现,当前经济条件尚可的家庭,由于聘请有专业的家政人员,老年人几乎没有家务负担,有更多的时间外出参加集体活动。2003年6月,南京《扬子晚报》曾在一组《南湖广场魅力之谜》的新闻中报道了这样一个“怪”现象——老百姓喜欢去广场“扎堆”,每天都有下关、中央门甚至安徽马鞍山的30多名老票友聚集于此。广场脏、拥挤,但人气却很旺。老百姓的回答很简单,南湖广场好就好在它的市民味、平民味很浓,你只要不拿架子摆派头,这里的人会像老熟人一样跟你相处,你也就像到家里一样,想唱就唱,想跳就跳。南湖广场现象表明,老年人目前对文化活动的渴盼、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是如此的强烈。社会上的娱乐场所、项目尽管很多,但适合老年人的几乎没有,大家很需要一个能相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户外公共空间,于是,城市公园绿地就会成为老人们自发活动的场所,也是最理想的户外活动场所。

    1.2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对公园绿地的需求

    就全球来说,1950年世界人口中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有2.l亿,2000年达6.l亿,在50年时间里,老年人口净增4亿,比1950年翻了近3倍。2002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6.29亿。据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10亿,到2050年将近20亿,是1950年老年人口规模的10倍,人类历史上将第一次出现老年人口数量多于14岁以下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就我国来说,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正式步入老年化社会的国家[4、5]。2004年我国老龄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11%,预计今后我国的老年人口将继续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2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16%,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四亿,约占总人口的30%以上[6、7]。老年人口的总量急剧增加需要有更多更大面积的城市公园绿地与之相配套,同时也对城市公园绿地的位置、管理、交通、环境状况及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3适宜老年人的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联合国《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中也指出:“切不可认为住房和环境仅是容身之处,物质之外,心理意义和社会意义也应予以重视[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设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提出“学有所教,老有所养”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构筑“和谐社会”,涉及到多个领域,同时也包括体制、法制、政策、政务、人文、人居、治安、生态等各种综合因素。在所有这些和谐关系中,城市公园绿地起着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8],它承担着为特定区域空间的人们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职责,在人们的思想情绪、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对教育和培养人们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思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尊重老人就是尊重人生和社会发展规律,就是尊重历史。老年人是我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只有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幸福,才能带动整个社会和谐。当前老年人已经成为城市公园绿地的主要活动群体,而且滞留的时间也相对较长[20、21、9],因此建设适宜老年人的城市公园绿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适宜老年人的城市公园绿地研究和建设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1938年美国出版了题为《老龄问题》的专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才开始引起世人的关注。国外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起步早,覆盖面广,细致量化,并建立了与之相关的一整套法律和规章。1982年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后,制定出台了《考虑残障者使用的建筑设计标准》和建设白皮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住宅政策》,这些文件后来都较好地规范和指导了城市公园绿地建设。黛安娜.Y.卡斯坦斯的《针对老人的场地规划和设计》是第一本分析与户外空间规划设计相关的老人需求的综合型手册。此外,劳顿.M.鲍威尔的《环境与年龄》、《生态与年龄,老年人的空间行为》,美国的克莱尔.库伯.马库斯与卡罗琳.弗朗西斯的《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等著作中都有章节对老年人户外空间设计及建设等[10]进行专门论述。

    2.2国内研究现状

    老年学科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根据联合国《老龄问题维也纳国际行动计划》,我国政府早在1982年就设立了全国老龄问题委员会,明确提出了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老龄事业新途径的行动目标。从80年代初开始,国内一些学者如陶立群、邬沧萍、熊必俊等开始在社会保障、医学、社会老年学、社会医学、福利社会学、人口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老年问题,主要研究内容是老年人生活现状调查分析、生理、心理需求等。1992年东南大学胡仁禄、马光等学者提出的《城市老年居住建筑环境研究》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这是建筑界继社会学界之后正式投入老龄问题研究的开始,其研究成果在比较全面反映了我国老年人生活状况和现实问题的同时,也反映出日渐严重的老龄安居环境问题,这些成果被整理成《老年居住环境设计》[11](东南大学出版社)一书,并于1995年12月出版。近年来,部分学者对老年人的休闲行为、无障碍设施建设等也作了一些研究,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樱等的《大城市老年人休闲行为的时空分异特征和休闲设施空间组织的研究》等[12]。

    2.3我国制订的与老年人室外活动相关的规范标准综述

    近年来,我国相继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关于老年人室外活动的规范或标准,对建设适宜老年人公园绿地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1999年10月1日开始实行行业标准JGJ122-99《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是历史上第一次专为老年人健康及行为特征制定的设计技术规范,包括了基地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建筑设备与室内设施等各项内容。其应用范围也适用于在老年人可涉足的城市公园绿地的活动空间和相应设施[13、14]建设方面。

    2001年8月1日开始实行行业标准JGJ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其主要内容是有关部门应加强城市道路、大型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建设的无障碍规划、设计审查和批后管理、监督。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确保老人的行动方便,安全使用道路和建筑物[15]。

    为了使《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得以更好的实施,国家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GB/T50340-2003《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规定了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时需要遵照执行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16]。
推荐阅读:

春季植树的四个注意点

花卉苗木容器育苗技术

园林施工常用尺寸

银纹沿阶草花境作“前景”

分页:[1] [2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郁金香
相关内容
· 建设工程物资采购合同
· 试论业主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的控制
· 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修复建设
· 盐碱土地区绿地土壤管理方法及技术要求
· 工程建设监理的依据是什么
· 绿地园路应用要则
·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低碳化建设探讨
· 道路景观设计研究综述
 文章搜索
关键字  
类别一  
类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