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西湖风景区园林规划评价 |
|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2-12-3] |
|
1.5雷峰夕照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起,林木葱郁,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的名气在湖上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1924年塔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在雷峰塔倒塌78年后,重建的雷峰塔又屹立在西子湖畔的夕照山上。重建的雷峰塔沿袭了原塔平面八角形、平座挑檐的楼阁式塔的立面形象。塔身高45.809米,共分5层。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古色古韵。同时二至五层还有外挑平座可供观景。山上种埴了大量香樟、枫香、榆树等观赏树木。今之的雷峰塔,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它与北山的保叔塔在西湖风景布局中,同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呈现出“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6]。它并没有拘泥于它当初创建时的形式,而是与它旧时的风格相近罢了。因此,它现在仅是名胜,而不在是文物古迹了。
1.6三潭印月
小瀛洲又名三潭印月岛,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西湖三岛。小瀛洲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
三潭印月岛的前身是水凡保宁寺,北宋词家秦观《送僧归保宁寺》诗中有句云:“西湖环岸皆招堤,楼阁晦明如卧披。保宁复在最佳处,水光四合无端倪。车尘不来马足断,时有海月相因依。”[7]可知岛上赏月由来已久。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后人在岛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称为“三潭”。
今之的三潭印月,景观富有层次,空间多富变化,建筑布局独具匠心。全岛花木疏密相间,以翠柳、荷花、红枫、木芙蓉为主,四季花不断盛开,色彩艳丽多姿,春秋两季景色最佳。三潭印月的美景还从岛上向湖上延伸。岛南湖面,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别致优美。游三潭印月,须乘小舟前往,最好是杭州人称之为:上设布凉棚的“伐子”。
1.7阮墩环碧
西湖有三座人工岛屿:小瀛洲(三潭印月)、湖心亭(北塔基)、阮公墩。阮公墩是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疏浚西湖后,以浚湖葑泥堆壅成岛的,故后人称之为阮公墩。
1981年,岛上建环碧山庄。这是一座仿江南私家别墅格局建造的庄园式园林。环碧山庄建筑内部陈设古朴淡雅。岛上广植香樟、枫杨、丹桂、紫薇、秀竹、芭蕉、常春藤等植物,既突出了岛上的幽宁,又讲究了整体的质朴。
今之的阮公墩,与西湖另外两岛有所不同,然而与西湖的风景格调是一致的,确定以“小洲林中有人家”的意境[8],构成一个恬静幽逸的园林景点。设计手法上充分利用古典造园借景手法,以丰富景点内容,将这个圆形的小岛组成三个景观各异的环境空间:小岛四周,远山近水,开阔明朗;向岛中心逐渐加厚原树木层次,围成一片林间空地,清逸幽静;在偏西北地段,用厅堂、曲廊、竹篱、柴门组成一个院落——环碧小筑,并在东北岸设眺望亭,与孤山、湖心亭呼应。
1.8吴山天风
吴山是西湖南山延伸进入杭州城区的尾部,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南界由紫阳、云居、金地、清平、宝莲、七宝、石佛、宝月、骆驼、峨眉等十几个山头形成西南—东北走向的弧形丘冈,总称吴山。吴山不高,但由于插入市区其东、北、西北多俯临街市巷陌,南面可远眺钱塘江及两岸平畴,登吴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尽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
吴山海拔不高,主体位置显著,森林茂密,泉水丰富,山上小道四通八达。城隍庙是吴山上旧时最大的神庙。庙内空庭中古木参天,气象森严。吴山,种植以香樟为主的常绿阔叶树。
今之的城隍阁,是在1998年开建,并于2000年2月竣工。它为七层仿古建筑,面积3789平方米,高41.6米。它通过各层的多个翘角,体现凌空飞升的气势,顶部又设计成飞阁,象征凤凰展翅和仙山琼阁 推荐阅读:
介绍几种垂直绿化植物
大树移植(不包含古树)施工技术规范
多花山竹子育苗技术
非适宜季节的苗木栽植 分页:[1] [2] [3] [4] [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