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中国古典园林常预设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借助于山、水、花木等把这个主题表达出来。此类主题可以得之于遗闻轶事、历史典故、文学创作,还可以是风景名胜、自然风光的摹拟。如扬州“个园”在意境处理上把春夏秋冬铸入一个园。春山在人口处,以粉墙为纸,前列若干石笋竿竹作绘,象征春笋破土(图3);夏山在西北角,以湖石塑成白云飞卷,泉洞霏霏,配以荫林、凉亭、折桥、荷池。具有夏的意境(图4);秋山在东方,倚立于亭之一侧,呈暗赭色,寓意万物萧瑟(图5);冬山在东南角,石质洁白如雪,似有惨淡入睡之意,后墙凿洞引风,颇有啸寒意境。(图6)

苏州“个园”—春山

苏州“个园”—夏山

苏州“个园”—秋山

苏州“个园”—冬山
园林景观的意境,还经常借匾联的题词来破题,这种形式犹如绘画中的题跋,很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以加强其感染力。即所谓的“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例如昆明大观楼建置在滇池畔,悬挂着当地名士孙髯翁所作的l80字长联,号称天下第一联。上联咏景下联述史,洋洋洒洒,把眼前景物写得全面而细致入微,把作者即此景而生出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表达了绵延无尽的意境。
此外,声音、气味乃至春夏秋冬等时令变化,雨雪雾晴等气候变化在创造“叠山理水”的意境方面亦起到不小的作用。无锡寄畅园从惠山引来泉水形成溪流破山腹而入,沿溪堆叠为山问堑道,取名“八音涧”,水的跌落在堑道中的回声叮咚犹如不同音阶的琴声,行走于其问,耳边回响着空谷流水的琴声,意境非同一般。再如《园冶》中记载“山容蔼蔼,行云故落凭栏,水面粼粼,爽气觉来欹枕”,“俯流玩月,坐石品泉”。说明夏季可以因借行云、清风、明月等来烘托意境。

无锡寄畅园
3 小结
园林是一种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即使在山明水秀的地方,人们仍然要造园林,把山光水色引入园中,供人们欣赏游憩。在人烟稠密的地方,人们更希望建造花园苗圃,以避尘嚣。可见园林是调剂我们生活的好的场所。我们需要园林。
总之,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如果我们认真发掘其中的精粹,这对于造园及弘扬园林文化是极有意义的。只有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创造明天。如果我们多考虑一下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及趣味,就会创造出更适于当时当地人人需求的园林来·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郭璞,山海经·大荒西经,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江苏省基本建设委员会,江苏园林名胜,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
[4]沈子丞,历代论面名著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