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假山的施工技术 |
|
来源:西祠胡同 日期:[2013-9-27] |
|
《癸辛杂识》载:“艮岳之取石也,其大而穿透者,致远必有损折之虞……近闻汴京文者云,其法乃先以胶泥实填众穴,其外复以麻筋杂泥固济之,令圆滑、目的极坚实,始用大木为本,至于舟中,直俟抵京然后侵之水中、旋去泥土,则省人力而无他虞。此法甚奇前所未闻也。”常用的运石方法很多,如用水道(船),冰道,走“早船”;用“小地龙”(铁轮木板车);用人力,马力或绞盘等拉运。现代多用汽车运输、如遇好的峰石,为保护石块,最好车装中垫20cm的沙或士、将峰面朝上置于其上、确保安全。
山体堆叠是假山造型最重要的部分,根据选用石材岩石种类的不同,艺术地再现各自岩石地貌的自然景观,不同地貌有不同的山形体态,如不同的峰、峦、峭壁、峡谷、洞、岫和皴纹……
(3)山体的堆叠
一般堆山常分为:拉底、中层、收顶三部分。
拉底:
石块要大,坚硬、耐压、安石要曲折错落,石块之间要搭接紧密,石块摆放时大而平的面朝上,好看的面要朝外,上面要找平、塞垫要平稳。
中层:
堆叠时要分层进行,用石要掌握重心,挑出的部位要在后面加倍压实,万无一失,全山石材要统一,即要相同质地,纹埋相通,色泽一致,咬茬合缝,亲靠牢固,浑然一体。又要注意层次、进退,有深远感。
收顶:
假山的顶部,对山体的气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一般选姿态、纹理好,体量大的石块做收顶石。根据岩石地貌类型的不同、常用的收顶方式有三种:
①峰顶(又称斧立式):选竖向纹理好的巨石,作峰石、以造成一峰突起的气势,统览全局。
②峦顶(又称堆秀式):由单块或数块粗扩而略有圆状的石块,组成连绵起伏的山头。
③流云顶(又称流云式):用于横纹取胜的山体,状头之石有如天空行云。
(4)山体的加固与做缝
①加固措施
a.塞——当安放的石块不稳固时,通常打入质地坚硬的楔形石片,使其垫牢,称“打塞”。
b.戗——为保证立石的稳固,沿石块力的方向的迎面,用石块支撑叫戗。
c.灌筑——每层山石安放稳定后,在其内部缝隙处,一般按1:3:6的水泥:沙:石子的配此灌筑、捣固混凝土,使其与山石结为一体。
d.铁活——假山工程中的铁活主要有铁爬钉、铁吊链、铁过梁、铁篇担等。
铁制品在自然界中亦锈蚀,因此这些铁活都埋于结构内部,而不外露,它们均系加固保护措施,而非受力结构。
②做缝
是把已叠好的假山石块间的缝隙,用水泥砂浆填实或修饰。这一工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假山的整容。其做法是一般每堆2-3层,做缝一次。做缝前先用清水将石缝冲洗干净、如石块间缝隙较大,应先用小石块进行补形,再随形做缝。做缝时要努力表现岩石的自然节理,可增加山体的皴纹和真实感。做缝时砂浆的颜色应尽力与山石本身的颜色相统一。做缝的材料相传过去糯米汁加石灰或桐油加纸筋加石灰,捶打拌合而成、或者用明矾水与石灰捣成浆。如用于湖石加青煤,用于黄石加铁屑盐卤。现代通常用标号C40的水泥加沙,其配比为3:7,如堆高在3m以上则用标号C50水泥。做缝的形式亦根据需要做成粗缝、光缝、细缝、毛缝等。
堆山时还应预留种植穴,处理好排水和防水土流失。
推荐阅读:
如何计算堆假山工程的石料用量
叠山的技术措施
花岗石加工技术
假山施工中的拉底 分页:[1] [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