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黄土高原农、草、林立体镶嵌景观模式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控制大范围、高强度、占全球首位的水土流失。据傅伯杰等[7]对延安市羊圈沟小流域的典型研究,在黄土梁地上’4种已持续15a左右的代表性土地利用结构中,以梯田(或坡耕地)_草地_林地类型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保持能力和水土保持效果,是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地上较好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本区内一种以“坡修梯田、沟筑坝地、发展林草、立体镶嵌”为特色的景观生态建设模式已经形成,其主要内容是:
1)按土地的适应性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陡坡耕地,发展林草,使耕地面积从当前占土地面积的45%~55%压缩到占25%,林地和草地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60.%,使农、林、牧业用地镶嵌配置、协调发展;
2)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小于25.的梁峁坡地能修梯田的都修成水平梯田;在沟谷中打坝淤地,1km2,可打坝淤地,2.6~4.0hm2,发展灌溉,建设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
3)造林种草恢复植被,25~35的梁峁陡坡地可种植多年生豆科牧草,以发展畜牧业;沟沿线以下的沟坡地可栽植灌木固坡保土,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
林草植被的恢复是景观生态建设的核心。据测定,林冠对降水的截流率为12.5%~26.7%,黄绵土上40~50龄山杨林地的土壤稳渗透率较农地高(.倍,林地表土抗冲刷力较农地高93倍以上,比草地高32倍以上。离石试区对郁闭度85%的沙棘林观测表明,在45min降水75.3mm情况下,可减少径流85.2%,减沙98.4%对12种人工牧草观测表明,平均减少径流47.5%,减沙74.7%。
以坡地修梯田、平整土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培肥地力,可充分发挥黄土高原深厚疏松土层所具有的土壤水库功能。离石试区通过坡地改梯田,种植5种作物,平均亩产230㎏,比未改造坡地增产3.1倍,水分利用率提高2.23倍。在一部分暂时未能实现梯田化的坡耕地上,必须实行水土保持耕作法,如水平沟种植和草粮带间作。黄土高原区粮食低产的制约因素中养分亏缺的影响大于水分亏缺,因而增加养分投入、以肥调水是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粮食实现自给方能彻底解决滥垦滥伐,使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
[参考文献]
[1]BrandtJ,HolmesE.Spatialheterogeneityinintensivelyusedagriculturallandscape[A].IALE95-Thefutureofourlandscape,programandabstracts[C].1995
[2]FormanRTT.landmasaics[A].Theecologyoflandscapeandregion[M].Cambrige:CambridgeUniversity,1995
[3]钟功甫.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4]景贵和,我国东北地区某些荒芜土地的景观生态建设[J].地理学报,1991,46(1):8~15
[5]肖笃宁.“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生态环境评估[A].牛文元.绿色战略[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
[6]YinCQ.Amulti-PondsystemasaprotectivezoneforthemanegementoflakesinChina[J].Hyderobiologia,1993,251:321~329
[7]傅伯杰,马克明,陈利顶,等.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J].科学通报,1998,43(22):2444~2446
[作者简介]
肖笃宁(1938~),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景观
与区域生态学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3部,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
推荐阅读:
榆树的栽培技术
紫叶稠李组织培养技术
用雨水打造新的水体景观
探索风水学和景观设计学的关系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