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保持水土能力
由于树冠截留、苗根蓄水、林地渗透的作用,从而减少了地径流量和减缓了径流速度,减轻了土壤侵蚀。
三种栽植方式比较而言,在保持水土能力方面依次为:刺槐+植生袋>刺槐+红粘土漫坑>刺槐(降水量多、持续时间长、雨强小情况下)。
表2 不同材料栽植苗木植被地径流泥沙量测定

注:以上数据均为7~8月多次试验调查结果平均值。
3.3.3 改良土壤作用
所选用试验材料为刺槐,属豆科刺槐属,根系(侧根)发达,根糵性强,为强阳性树种,较耐干旱贫瘠,为浅根性树种。从地上年平均抽枝长度及地下根的分布状况和根的抗拉强度可以看出,生长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地下根的生长,影响植物水土保持和抵抗侵蚀的能力,这种影响是成正比的。所选试验植物对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和增加土壤养分状况效果明显,在良好环境条件下可自然增加根的密度。据测定三种栽植方式,在改良土壤方面能力大小依次为:刺槐+植生袋>刺槐+红粘土漫坑>刺槐。
表3 不同材料栽植苗木地下部分测定

注:以上数据均为11月15日测定值。
表4 不同材料栽植前后土壤理化性测定

注:换填土为同一农田土,后期测定同为9月12号测定;土层均以厚度30㎝以内测定。
三、试验结论
根据试验过程中三种不同的栽植方式绿化防护效果来看,在恶劣的自然条件胁迫的威胁下,通过一种人工使用高科技产品的方法改良植物生长的环境保持水分的流失,具有能提高苗木成活率,减少后期补植苗木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因素,减少投资资金浪费;以及能很快形成比较稳定的保持水土、降低地表径流的植群落的良好效果。
我们力求采取苗木跟植生袋相结合使用的防护结构;通过人工的方式诱导,加速植物的生长、演替,使绿化后的植物群落与相邻地区相互吻合,以达到形成保持水土、降低地表径流的自然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赵金融、孙立达、朱金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灌木。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10
[2]王玉太、王维平,浅谈公路建设的水土流失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水土保持通报,1991.19(1):61-62
[3]陈有民,园林树木学,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9
[4]吴秉礼主编,森林资源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4
[5]胡志宏、杨泓,多样性生物复合护坡技术及其效果。公路环境保护,2003,专刊第2期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