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类活动频繁,绝大部分自然植被遭到破坏,造成大面积荒山荒地。在该类型海防林体系建设中,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薪炭林、用材林等片林建设占重要地位。从整体看,该类型以丘陵台地为主,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是山地植被稀少,在降雨量大、多暴雨的气候条件下,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水土保持林是海防林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水土保持林应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结构,才能更好的发挥护坡固土作用。辽东、山东半岛川短坡陡,粤西水热不协调节器,玉丁高温少雨,这些地区容易干旱,特别是沿海1400多个岛屿,淡水资源缺乏,因此要重视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另外,沿海岛地处国防前哨,还应注意国防林的规划,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沿海群众仍以植物能源为主要燃料,应在宜林地中划出部分近山、低山作为薪炭林基地。当然也不可忽视用材林建设。这个沿海类型的自然条件适合经济林的发展,也不容忽视。还分布有红树林,对防浪护堤、保护滩涂生境有重要作用,应加强保护与发展。 (2)港湾泥岸低山丘陵类型的海防林体系结构形式
浙东、闽东沿海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甚至海边也有较高的山岭。多年来的过量樵取,森林资源急剧减少,陡坡开荒也普遍存在。又由于地势较高和临近海岸,降水较多,台风又频繁袭击,引起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因此,水土保护林在沿海海防林体系中占首要地位。丘陵山地容易干旱,在库区、流域上游营造必要的水源涵养林。浙东、闽东是岛屿最集中地段,且多为基岩海岛,海岛上水源林建设是首要任务。浙东、闽东森林覆盖率是全国沿海较高的区域,但林分质量较差,宜林地资源还未能充分利用,应营造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毛竹速生丰产林,发展为用材林。现有林中,马尾松(Pinusmassoniama)纯林占绝对优势,且普遍采用强打枝取薪材的经营方式,林分质量差,需要改变经营方式和混交改造林相。松林强打枝的现象,表明缺柴情况普遍存在,因此薪炭林建设也不容忽视。山间盆地、沿海平原面积虽不大,却是本类型的主要农业产区,台风、暴雨、寒潮、倒春寒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应全面推广农田防护林建设,以保证本来面积就不大的农田稳产高产。滨海农田林网也要注意和局部防风固沙林、海堤防浪林相结合。值得一提的是风景林的保护和建设,浙东、闽东是风景旅游点多而较为集中的地段,风景林建设在海防林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3)泥岸平原类型的海防林体系结构形式
沿海平原主要由辽河、海河、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流的冲积平原组成,是我国农业、盐业、水产养殖业基地。平原区无山地遮挡,灾害性天气危害更大。北方的干热风、盐碱,南方的台风、寒潮,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宽广的农田非常需要有完整的林网加以保护,所以平原区的农田防护林建设在海防林体系中占据最重要地位。而平原区地势平坦、低洼,为了组挡海潮侵入,都有较完整的海堤工程,防浪固堤林是本类型体系中最前沿的防线。
本类型南北条件存在着很大差异。北方平原区在形成过程中,曾发生多次海水内浸,土壤含盐量很高,水资源缺乏,地下水盐碱也严重,导致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恶劣,严重影响着各业的发展。海防林体系建设应以农田林网为主要形式,但要和盐碱地改造的工程设施密切结合,以改善恶劣环境为主要目的。林粮间作在华北地区有悠久的历史,能有效的减弱干热风危害,经济收益也很可观。林粮间作在黄淮海平原区海防林体系中是很有特色的一部分。长江、珠江三角洲区水热协调,水网密布,土壤已基本脱盐,建设农田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搞御台风的频繁危害。经济林以果树为主,果园有林网保护才能稳产高产,特别是属于盐碱地的果园。平原区普遍缺木材,需要建设一些有材林基地。南北条件的差异主要反映在水资源和灾害类型上,沿海海防林建设主要在树种上有所差异,但其总体结构形式都是以护堤、护岸、护路林带和农田林网及四旁绿化为主体。
在比较了三种类型之后,可以得知在海防林体系建设中,确定一个较合理的结构形式,是它的综合效益得以较好发挥的保证。我国沿海情况复杂,即使在同一沿海类型内部,其历史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和灾害类型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应该综合分析其特性,根据需要而设置各林种,宜带则带、宜网则网、宜片则片。通过海防林体系工程建设,把海岸带的森林率从现在的24.9%提高到40%左右,更好的绿化我国沿海,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5. 海防林的造林技术
造林技术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要素,是海防林体系建设中的决定因素。为适应海防林体系的造林工程需要,对现行的造林技术必须进行研究,不仅要研究现状和可能,而关键要看是否因地制宜、因树制宜,在自然条件限制下是否可行,在经济效益上是否合算。在自然界中,造林技术、自然条件和树木生产发育三者的相关表现,由隐到显,是比较缓慢的,往往早期不易察觉。如果造林技术措施失当,检查又不及时,一旦出现问题再来补救,则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必须事前予以周密考虑。
过去,很多县以用材林、经济林为主营造海防林,在培育果树、生产木材的技术方面,取得了成效;一些县在沿海的丘陵、山地、沙荒沙滩和盐碱地上,利用封山育林、直播或植树造林,取得了经验。这些成效和经验在海防林体系建设中,可以借鉴。
(1)盐碱地工程造林
我国防大学北方沿海分布着大面积的盐碱地,其中山东省寿光县经过多次造林试验,终于在海滨盐碱地上获得成功。采用的工程造林技术是选择刺槐、榆树、柽柳、紫穗槐、杨类(Populus)、绒毛白腊(Fraxinusvelutina)等耐盐树种;选壮苗、大苗造林;挖沟排水,修筑台条田,蓄灌水洗盐,改良土壤后深沟整地;冬季造林、截干造林;营造乔灌混交林。
这种造林技术符合盐碱地特点。在盐碱地上影响造林的限制因素是土壤中的含盐量,上述措施正是克服了这一限制因素。影响植树成活的主要矛盾是缺水,采用冬季造林,造林后土壤冻化能保墒,防止反盐。截干造林可减少树木蒸发量,保持根系所需水分。这种技术使造林成活率达80%以上。这一造林技术在我国沿海盐碱地区有广泛的适应性,只是选择树种应有所不同。
分页:[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