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多年来滨海一带人民,因地制宜营造了片状、带状、网状的海防林。沙质海岸的片林有油松林、杨、柳、刺槐等阔叶林以及以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为主的灌木林;淤泥质海岸的带状林和林网,也以刺槐为主。
天津市海岸带的土壤盐渍化很重,给植树造林带来一定困难,甚至连灌木也不易成活。因此,尚无防护林带。
山东省海防林的树种有黑松(Pinusthunbergii)赤松(Pdensiflora)、刺槐、紫穗槐和柽柳,其中以黑松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是海防林的主要建群种,现树高约10m左右。其次为刺槐,生长快,适应性强,但由于根系较浅,搞海风性能差。这些海防林主要分布于烟台市下属各县的沙质海岸,以及青岛市和潍坊市。
江苏省北部有完整的紫穗槐海堤防护林带,高10m以上,连绵900m。60年代以来在海堤外不断围垦,陆续兴建很多新海堤,一般都在筑堤后即栽植刺槐和紫穗槐。此外,在连云港市属基岩海岸上,则栽有赤松林及少量黑松,并有麻栎(Quercusacutissima)、板栗(Castaneamollissima)、楸树(Catalpabungei)等阔叶树和竹林分布。
上海市为淤泥质海滩,土壤属滨海盐土。一般在海堤外坡多生长芦竹(Arundodenax),无比带。近年来在一些地段的海堤内营造了榆树和刺槐林带,且在第二、三条海堤上种植多种当地适生的树种。
浙江省海岸带多属丘陵海岸,岬湾多,平原面积不大。自60年代初开始零星营造海防林,但在十年浩劫期间多遭破坏,现存的海防林大都是70年代逐步营造起来的,以纯林为主,混交林较少。其树种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在北段主要树种有榆树、刺槐、乌柏(Sapiunsebiferun)川楝(Meliatoosenden)等;中段有榆树、苦楝(Meliaazedarach)、乌柏、刺槐、黑松、紫穗槐等,木麻黄(casuarinaequsitifolia)、桉树(Eucalyptusspp)等南方树种可以在许多地方栽种,但生长逊于南段;南段除上述种类外,木麻黄、桉树、台湾相思(Acaciacoafusa)等可以安全越冬,已成为建立海防林的主要栽培树种。
福建省的海防林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营造清一色的木麻黄林带,几经破坏,现林相不整齐,呈现老化状态。现有林带基本上是木麻黄纯林,台湾相思为数很少。近年来有些地区在沙荒地营造木麻黄与湿地松(Pinuselliottii)、柠檬桉(Eucalyptuscitrioders)、窿绿桉(Eexcerta)、大叶相思树(Acaciaauricalaformis)等混交林。此外,还有海滩红树林,主要树种有秋茄(Kandeliacandel)和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海榄雌(Avicenniamarina)00、蜡烛果(Aegicerascemiculatum)等,而以秋茄林最多。
广东省海防林的数量居全国之首,主要分布于沿海的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的人工海堤上较少营造海堤防护林。1954年在电白县博贺港的滨海沙地营造成木麻黄海防林获得成功,建立了全国闻名的“博贺林带”,为全省沿海造林绿化树立了榜样。至60年代中期,广东沿海基本上建立了绿色的长城,成为浩瀚的林海。
海南省营造滨海木麻黄海防林也获得成功,从而大大推动该省及广东沿海防林的营造与建设。海南东部海岸常驻台风袭击最为频繁,对海防林的破坏很大,但当地对营造海防林工作十分重视,为全省海防林建设最好的地段。
广西自治区海岸带的防护林,主要分布于沙质海岸和红树林海岸上。造林树种为木麻黄,只有少数基岩海岸上有桉树、马尾松等。此外,红树林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由此可见,全国沿海自北到南都进行了海防林建设,也已初具规模。但是各地的发展并不平衡,在大多数地区还是比较零散,未能连成一道完整的林带,而且对海防林的维护不够,肆意破坏情况时有发生。海防林的树种组成简单,在北方多以刺槐为主,而南方则木麻黄占绝对优势。树种单一,多以纯林为主。对此应引起注意,必须加以改造,使其进一步得到发展,使海防林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
4. 海防林体系的结构形式
沿海地区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自然灾害的频繁危害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建设以防护为主的综合沿海海防林体系。要使这个体系在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善的差异和生产的需要,确定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结构形式,即多林种结合,带、网、片、点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
我国沿海各省、市、自治区虽然都已进行海防林建设,但一般都是各行其是,没有统一的规划,不仅布局不够全面和合理,而且其结构形式也不够完善,未能起到高效的防护作用。因此,对现有海防林必须进行改造,道德要考虑的是海防林体系的结构形式。
我国沿海范围大,情况复杂,沿海海防林体系的结构形式,应根据沿海自然区划的划分情况归纳成三种类型。
(1)港湾沙岸丘陵台地类型的海防林体系结构形式
辽东、山东半岛和闽江口以南为基岩海岸和沙质海岸相间分布,特别是闽江口以南多沙滩发育。其主要自然灾害是台风、风沙、水土流失和局部干旱。海防林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海岸防风固沙林带、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农田和热带作物防护林网驻海岸防浪固堤林。建设重点是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形成以带、片为主。
分页:[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