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城市滨水区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研究 |
|
来源:《规划师》2004(08):5-9 作者:孙施文、王喆 日期:[2006-2-24] |
|
2.1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特点
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被城市研究引入,以突出不同城市独具的竞争力要素及抓住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⑩。
“核心竞争力是把综合竞争力所包含的诸如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精神文明、信息、价值观、知识体系的作用力归纳,抽象到诸如人才这样的主要子系统中”。
本文认为,城市核心竞争力是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城市内部特征中,为城市所独具的、支撑城市竞争的优势,并能使城市长期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而城市的一般竞争力,如经济实力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市民素质和人才竞争力、科技和文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等,只是城市某一方面的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包括:①价值性,即能够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②独特性,即核心竞争力是独自拥有的,难以被模仿和替代的;③延展性,即核心竞争力是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的有力支持。研究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是要找到一个基于城市现有各项资源优势和经济结构特点的生长主线,该主线本身必须有很大的成长性,同时还要有很强的延展性和驱动性,即能够带动城市一系列的相关领域的迅速成长,并衍生或催生新的发展领域,从而最终形成一个内在联系密切、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区域经济功能体。
2.2滨水区发展对形成城市竞争优势的积极贡献
滨水区的开发和再开发在历史进程中不断重复,被自觉和不自觉地反复应用。滨水区发展是城市应对社会经济变迁的关键因素,用以提升城市竞争地位。以下,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进一步探讨滨水区发展对城市竞争优势的贡献。
2.2.1市场价值
西方国家当代的社会与空间出现了诸多名词,如后工业、后现代等,其出现的背后是以资本积累和控制模式的转变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即所谓的“后福特制”。这种后福特制表现为“劳动过程、劳动市场、产品和消费模式的弹性。它以出现全新的生产部门、提供金融服务的新方式、新市场的出现,以及商业、技术和组织创新速率的极大强化为特征”,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缩短了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周期。在后福特制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城市空间特色在竞争中的资源意义得到极大地增强,世界城市空间的分化、流动、易变现象,以及生产、生活的弹性和可选择性趋势日益明显,这就产生对多用途的、复合性的、空间的需求。而有含义的、多元的、复合的空间因为具有了稀缺性,所以产生了相当大的市场价值。
20世纪70年代起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出现了以下趋势:
(1)规划以新的公共空间原型为特色,提供符合现代生活的设施,同时又充分尊重传统城市的空间。例如在美国传统上,滨水区是城市非正式的中心,从空间上讲,滨水区也一直是城市中的特殊地带,是塑造公共空间的重要地段。
(2)将超大规模建筑的建设经验(如迪斯尼乐园、洛克菲勒中心,实际是一种实现了所谓公共空间的大尺度的房地产项目)引入城市后,滨水区的区位(历史中心或邻近市中心且拥有便利的交通)是大尺度房地产项目取得成功的最好条件。
(3)创造新型的公共空间和私人投资之间的联系,并策略性地使用这些投资。由于滨水区在公共目的和开发商的利润追求中表现出的优势,而很容易成为二者的结合点。
因为地理条件和城市形态的特殊性,滨水区在功能上有机会增加城市生活的多样性。除了水运交通功能外,滨水区还孕育了与水有关的文化和生活形态,滨水区的土地利用、空间形态是最具人性和城市生活经验的元素。滨水区的这个特点在当代又重新被人们认同,使滨水区在提供服务及满足现代生活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相对而言,当代滨水区的再开发是在产生新的空间:滨水区既是物质空间,容纳了新的功能(比如一些新兴产业倾向于在滨水区选择它们的办公地,城市生活空间返回滨水区并加入新内容),同时又是象征空间(塑造了城市的新形象,并且是体验和消费的空间,对市民和游客来讲都很有吸引力)。
2.2.2独特性
滨水地区一直是城市空间中的特殊类型。差异性促使滨水区逐渐形成与其它地域不同的发展历史,其往往具有特殊的优势和劣势。与其它城市相比,港湾城市发展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由滨水区所决定。
更重要的是,滨水区还有一些特殊的、有“制度”意义的因素,比如与滨水区公共活动有关的行为习惯、组织规则等,也被内化于这个过程。在绝大多数的美国港口城市中,码头容纳了公共市场。按照PhilipLangdon的研究,这些市场是城市社区的组织者。时至今日,很多市场仍服务于城市,纽约的SouthStreet市场一直运营到1980年,西雅图的Pickplace市场和theletter’sBroadway市场至今仍在运行。市民已形成到这里来消费的习惯,同时也存在对历史环境很深的依恋。在荷兰的港口城市,港口设施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叠合是一大特色,最重要的港埠同时也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区域:港区不仅是交易区及重要的休闲娱乐地,还是富商们的居住地首要选择。例如,在文化传统上,鹿特丹市的中产阶级就致力于将港口发展成为独特的城市景观。
可以看出,在城市滨水区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滨水区在城市的物质空间和社会体系方面都有独特的积淀,对于没有滨水区的城市而言,这是一种难以仿效的、历史性的集合,即使是滨水城市之间,由于条件的不同,那些内化于城市整个组织体系、建立在系统学习经验基础之上的制度、组织和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比建立在个别发展项目或某个出色的政策设计或产业基础之上的竞争能力,具有更好的独特性。
无疑,这种独特性有助于城市在全球化中凸显它的位置和更好地参与竞争。
2.3.3延展性
滨水区的发展在功能、空间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显示,它可以帮助城市在多个市场中发挥作用。以滨水区开发形成的优势为依托,城市可以以更多的产业形态进行拓展。
城市化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对居住空间和对产业空间的需求。产业结构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主要通过具体的产业载体的分布来实现。便捷的和低成本的运输,是古典区位理论中最基本的要素和许多产业集聚的基本动力,而港口区是沿河产业带的“成长核”,甚至是该城市的起源。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互为因果、循环积累的机制,并带来了人口和产业的集聚。
此外,滨水区发展的业务涉及商业、运输仓储业、通信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及工商服务业等,涵盖内容相当广泛。这些行业对于城市拓展功能有极大的帮助,它们的服务品质,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品质与成本。有不少城市,港口功能虽然降到了次要的位置,但随着滨水区发展而产生的行业继续壮大,港口功能作为新的城市中心功能而凸显。如阿姆斯特丹成为金融中心,斯特拉斯堡、海牙、波恩等成为了行政中心,科隆成为了著名商都,埃森、多特蒙德、卡尔斯鲁厄、弗莱堡、康斯坦茨成为了大学城等。
可见,滨水区开发活动延伸出的相关产业可以增强城市在更多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形成经济增长,刺激并推动市场生产的核心动力,而不仅仅是实现本地区的发展需要,这对城市的长远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2.3滨水区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滨水区的发展首先对城市形象和经营有直接作用,形成与其它城市相区别的特色,有利于在市场上吸纳资源、推销产品和提供服务;其次,通过滨水区的发展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管理能力,通过对滨水区的开发活动以战略性地配置资源、建立秩序、营造氛围,并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
在城市竞争力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演变其实是一个从自然资本主导到金融资本主导再到人力资本主导的过程。各个城市资源和能力各不相同,资源差异性和城市运用资源的独特方式就成为城市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从战略角度看,培植城市对自身拥有的战略资源及对这种资源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滨水区恰恰从内涵上满足了建立独特资源和能力的需要。
同时,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总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及资源等的变量高度相关。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发展演变是客观必然的。滨水区的历史演变过程显示,滨水区良好的延展性能胜任一次次的变迁过程。
尤其在当代,消费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人们的社会需求已从基本需求发展到多种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从符号和文化消费的角度来看,积淀在滨水区中的历史价值和超越社会阶层的普遍的认同感强化并延伸了它的价值。成功的滨水区开发延伸出的服务功能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紧密结合,强化城市形象修饰成分,使其符号功能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并保持与其它开发相区别的某种特性,以致于竞争对手无法得到且难以替换、难以模仿,从而形成新的战略性资源。
分页:[1] [2] [3] [4]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