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的生态对策 |
|
来源:蓝天园林杂志 作者:徐敏、姜卫、花国平 日期:[2006-2-20] |
|
2.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建设的原则
2.1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有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持的能力。
2.1.1综合整体性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代表不同的景观生态元素,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个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得以体现,使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大的综合功效。
2.1.2有机关联性
绿地系统是一个具有有机关联性的开放系统。绿地系统是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构成城市交合系统,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并且组成城市系统的有机成分,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同时,绿地系统中的各个绿地类型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
2.1.3动态稳定性
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绿地系统的内部发生着变化,但按时空序列及整体系统对外却显现着一种稳定性。
2.1.4多功能性与功能最佳结合
每个绿地类型都具有多种功能.在某些具体条件下,就其功能之间关系而言,有的相辅相成,有的相互排斥,或者说二者兼有(彼此渗透).使各种功能尽可能融为一体,使相互排斥的功能分开,达到各种功能的最佳结合。
2.1.5地方特色性
每个城市有它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应充分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题文化和环境等重要潜质,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与绿色环境背景。因此,把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方文化运用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系统的个性。
2.2生态建设的原则
2.2.1坚持生态功能优先
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视觉的欣赏对象,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主体,应成为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核心。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解决好保护与利用、改造与恢复的关系,利用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景观生态结构,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高效进行。如与城市综合减灾系统相结合,发挥绿地调节城市水文循环系统的功能,提高绿地对水分的吸收、储存和渗透功能,减少地表径流,补充城市地下水。
2.2.2充分考虑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2.2.3增加物种多样性和地带性植物的应用
要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提高空间异质性,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性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筑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
2.2.4提高植物群落自我维持机制
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适应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土壤和地下环境,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以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适生环境,提高绿地自维持机制。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利用绿地凋落物和绿肥等,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养的良性循环机制,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和维护费用。
2.2.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园林格局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以绿化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为指导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将城市与周围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区各绿地空间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
分页:[1] [2] [3] [4]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