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品应用 | 工程撷影 | 项目管理 | 施工技术 | 工程监理 | 工程养护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施工技术 >> 其他 >> 正文
·土方工程 ·筑山工程 ·理水工程 ·园路工程 ·种植工程 ·其他
 

 

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3-6-4]


    (5)黄土高原农、草、林立体镶嵌景观模式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控制大范围、高强度、占全球首位的水土流失。据傅伯杰等[7]对延安市羊圈沟小流域的典型研究,在黄土梁地上’4种已持续15a左右的代表性土地利用结构中,以梯田(或坡耕地)_草地_林地类型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保持能力和水土保持效果,是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地上较好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本区内一种以“坡修梯田、沟筑坝地、发展林草、立体镶嵌”为特色的景观生态建设模式已经形成,其主要内容是: 

    1)按土地的适应性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陡坡耕地,发展林草,使耕地面积从当前占土地面积的45%~55%压缩到占25%,林地和草地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60.%,使农、林、牧业用地镶嵌配置、协调发展; 

    2)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小于25.的梁峁坡地能修梯田的都修成水平梯田;在沟谷中打坝淤地,1km2,可打坝淤地,2.6~4.0hm2,发展灌溉,建设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 

    3)造林种草恢复植被,25~35的梁峁陡坡地可种植多年生豆科牧草,以发展畜牧业;沟沿线以下的沟坡地可栽植灌木固坡保土,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      

    林草植被的恢复是景观生态建设的核心。据测定,林冠对降水的截流率为12.5%~26.7%,黄绵土上40~50龄山杨林地的土壤稳渗透率较农地高(.倍,林地表土抗冲刷力较农地高93倍以上,比草地高32倍以上。离石试区对郁闭度85%的沙棘林观测表明,在45min降水75.3mm情况下,可减少径流85.2%,减沙98.4%对12种人工牧草观测表明,平均减少径流47.5%,减沙74.7%。 

    以坡地修梯田、平整土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培肥地力,可充分发挥黄土高原深厚疏松土层所具有的土壤水库功能。离石试区通过坡地改梯田,种植5种作物,平均亩产230㎏,比未改造坡地增产3.1倍,水分利用率提高2.23倍。在一部分暂时未能实现梯田化的坡耕地上,必须实行水土保持耕作法,如水平沟种植和草粮带间作。黄土高原区粮食低产的制约因素中养分亏缺的影响大于水分亏缺,因而增加养分投入、以肥调水是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粮食实现自给方能彻底解决滥垦滥伐,使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 

    [参考文献]

    [1]BrandtJ,HolmesE.Spatialheterogeneityinintensivelyusedagriculturallandscape[A].IALE95-Thefutureofourlandscape,programandabstracts[C].1995

    [2]FormanRTT.landmasaics[A].Theecologyoflandscapeandregion[M].Cambrige:CambridgeUniversity,1995

    [3]钟功甫.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4]景贵和,我国东北地区某些荒芜土地的景观生态建设[J].地理学报,1991,46(1):8~15

    [5]肖笃宁.“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生态环境评估[A].牛文元.绿色战略[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

    [6]YinCQ.Amulti-PondsystemasaprotectivezoneforthemanegementoflakesinChina[J].Hyderobiologia,1993,251:321~329

    [7]傅伯杰,马克明,陈利顶,等.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J].科学通报,1998,43(22):2444~2446  

    [作者简介]

    肖笃宁(1938~),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景观

    与区域生态学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3部,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

推荐阅读:

榆树的栽培技术

紫叶稠李组织培养技术

用雨水打造新的水体景观

探索风水学和景观设计学的关系

分页:[1] [2] [3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郁金香
相关内容
· 用雨水打造新的水体景观
· 探索风水学和景观设计学的关系
· 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三误区
· 园林养护莫入生态习性误区
· 荷兰现代景观设计概览
· 景观异质性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 关于公园绿地的道路规划问题的思考
· 景观设计学与人居环境中人的动物性
 文章搜索
关键字  
类别一  
类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