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品应用 | 工程撷影 | 项目管理 | 施工技术 | 工程监理 | 工程养护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施工技术 >> 其他 >> 正文
·土方工程 ·筑山工程 ·理水工程 ·园路工程 ·种植工程 ·其他
 

 

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3-6-4]


    三、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景观生态建设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成功的景观生态建设模式,本文选择4种景观生态建设类型作为案例介绍如下: 

    (1)湿地基塘体系景观模式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体系是当地人民利用该地雨量丰富、地形低洼、河流经常泛滥的自然条件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土地利用形式。在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带的腹心,基塘集中分布区为1120km2,占三角洲总面积的1/10[3]。这里的基和塘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2.4%是耕地面积的3倍。湿地景观生态工程包括陆基与鱼塘两部分,基是作物生长之地,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桑、蚕、鱼的营养库;而塘则是土地利用的核心。基、塘比例(陆面和水面的比例)大约为1:1。随利用方式、种植作物的不同,基又可分为桑基、蔗基、果基、花基等,基面通常宽8~12m高0.5~2m。鱼塘面积0.13~04hm2,多为长方形,长宽比6:4,水深1.7~3.0m。 

    基塘体系在珠江三角洲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在农业转向外向型商品经济的推动下,愈益成为家庭经营的小尺度(0.2~0.5hm2)集约化种养单元。它综合了蔬菜、甘蔗、桑的栽培,养蚕业、鱼类混养以及畜牧生产,总生物生产力达(20~40t/hm2)。 

    (2)沙地田、草、林体系景观模式 

    在我国东北平原的西部存在着大片固定沙地,这里属于温带半湿润地区,年降雨量400~500mm,沙地中沙平地多,土壤水分条件比较好。自然植被为黄榆(Ulmusmaciocarpa)山杏(Armeniacasibirica)群落,与平地上的草原植被一起构成森林草原景观。由于沙地的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土地利用,农林争地、农牧争地的矛盾愈演愈烈,土地荒漠化日渐严重。 

    对这种沙地退化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关键是要改变景观格局,建立林带、林网以控制沙化,同时在已经沙化的土地上种植豆科牧草,形成一个使干扰不断减弱的负反馈环。按照这种田、草、林体系进行的规划包括以下几种形式:a.在平顶沙地上建立网格状复合生态系统,主林带间距200m,副林带间距300m;林带内侧种植宽50m的沙打旺(Astraglushuangheensis)草带,草带内可形成固定耕地。林草田的比例以2:1:5为适宜[4]。b在外缘有沙地围绕、中间为碟形洼地的地段,可建立环状的林草田格局;c.在多丘状沙地上建立林网与草斑相结合的镶嵌结构,为固沙需要,林带网格大小以200m×100m为宜。目前,在沙丘上种植的人工杨树林干物质产量为.8~12t/hm2,沙打旺为10t/hm2。沙打旺经过粉碎加工是良好的畜牧饲料,因而这种复合体系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共同发展。至于长垅间的长洼地,可采取水利控制和生物控制相结合,节节修筑沙坝,拦蓄夏季的暴雨径流。沙坝一般长2km,可连接两旁的沙垅,坝高2~3m,可储水50~100万m3。每隔5~6km修筑一座沙坝,改变了原来长洼地均质性的特点,增加了景观的异质性,可因地制宜种植不同作物,如红麻、参子和芦苇等喜湿耐盐、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3)平原区农田防护林网络体系景观模式 

    我国最大规模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位于黑龙江省的松嫩平原,这里的26个县共建成林带总长20多万km,构成了15万个网络,保护了近40×106hm2农田。据典型测算,受保护的农田平均增产粮食15%,风蚀面积减少3.53×105hm2。在整个“三北”地区已有1.1×107hm2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黑龙江、吉林西部地区、宁夏的引黄灌区、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和田地区,均已建成数县连片的大型防护林体系,发挥出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大量的观测资料表明,在农田林网的有效防护范围内近地表风速可降低30%~50%,相对湿度提高15%~25%,土壤蒸发量减少20%~30%,土壤含水量增高10%~30%,与空旷地带的同类型农田比较,粮食产量增加10%~30%[5]。    

    防护林网可视为农田景观中的廊道网络系统,从景观尺度上评价林网的空间布局,主要由其数量、分布均匀程度与空间构型来表征,可用林带与被防护农田斑块的面积比(林网带斑比)、林网的优势度、连接度和环度等指标建立数量界限标准。如何以最小的造林面积达到最大的防护效果,是平原农田防护林区景观生态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林网布局的理想状态是在最小重合度下,较少占地面积,使被防护的农田斑块全部处于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之内,即林带使景观基质处于抗害风干扰的正边缘效应带之内。防护林区的水量平衡是森林覆盖率的限制因子,半湿润平原区以18%~24%为宜,半干旱平原区为14%~20%,干旱区的绿洲可为10%~16%。林带配置在半湿润区多采用宽带和大网格,干旱区宜采用窄带和小网格。 

    (4)南方丘陵区多水塘系统景观模式 

    在我国南方丘陵区以水稻田为基质的农业景观中广泛分布着用于蓄水的各种坑塘,其面积不等(10×103~10×105)㎡,小者称为坑,大者称为塘,位于山麓、田间及村旁,往往成为陆地与较大内陆水体过渡带的组成部分。这种农业景观中水塘的典型比例大约为5hm2陆地)口塘,这是当地农民为适应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不均不稳的特点,依据丘陵地形和水田耕作需要所建成的田间工程系统。这种分散布局的小水塘群有着拦蓄地表径流和泥沙以及过滤NP营养物的重要生态作用,成为我国南方农村景观生态建设的又一典范。现以安徽巢湖北岸的六叉河小流域为例(见表1),说明多水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6]。该小流域7.32hm2,共有150个水塘,面积36hm2,占全流域面积的4.9%。水塘斑块平均面积2400㎡,正常水深1.5m(旱季干见底,雨季水深2~2.5m),总体积7.1×105m3,可以储存全流域97mm的降水量。流域内有水田284hm2,需要5.7×105m3的灌溉水,即占坑塘蓄水量的.80%。流域内有16个村庄3000人,平均每个村庄有水塘9.4个,4~5户农家有1个口塘。 

    t/hm2,油菜2.25t/hm2。为保持高产,化肥使用量也达到2.1t/hm2。如此大量的化肥施用和村庄的人、畜、家禽粪便随坡面径流而进入水体,构成了农业景观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进一步产生了湖泊的富营养化,如安徽巢湖富营养化就十分严重。据尹澄清等的研究,由于景观的异质性存在着单位面积污染负荷的非均匀性(variablesourcepollution)。面源污染主要伴随暴雨后的地表径流产生,具有突发性。流失的p有98%通过地表径流,约440㎏,流失的n有.80%通过地表径流,约2200㎏。      

    但是由于多水塘系统的存在,上述流失NP量的95%以上被保留在坑塘之中。在相同年份,六叉河小流域面源NP输出比没有多水塘系统的其他区域大为减少。由此可见,坑塘、水沟等流域内能储存水的景观斑块和廊道对于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流域水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尤其适合于亚热带和热带的多雨地区。      

推荐阅读:

榆树的栽培技术

紫叶稠李组织培养技术

用雨水打造新的水体景观

探索风水学和景观设计学的关系

分页:[1] [2] [3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郁金香
相关内容
· 用雨水打造新的水体景观
· 探索风水学和景观设计学的关系
· 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三误区
· 园林养护莫入生态习性误区
· 荷兰现代景观设计概览
· 景观异质性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 关于公园绿地的道路规划问题的思考
· 景观设计学与人居环境中人的动物性
 文章搜索
关键字  
类别一  
类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