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颐和园耕织图景区恢复之初探 |
|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2-9-5] |
|
景观布局“随曲合方”为使景区内的湖面与昆明湖相互协调,将原有高钓湖中分散的几个小水面相互贯通,蜿蜒曲折地引至水村居门前,驳岸弯曲自然,岸上间植桃柳,水中片植荷花、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再现当年自然的水乡景色;而延赏斋湖面则较为规整,因其东、北两面毗邻建筑回廊,因此湖岸采用了直角和直线,水生植物的配置也不宜过于自然、闲散,因此在湖中临建筑的北侧和东侧预留规则种植池,池中植荷,在亭亭玉立的荷花的掩映下,延赏斋、澄鲜堂古建雄伟之中不失柔美,并与南侧团城湖水域遥相呼应,融为一体。
原则三: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
通过植物的多样性来营造耕织图景区内景观的多样性,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水生植物与陆地花木配置,使景区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原高钓湖景区在规划中除了湖面通过挖堤填湖合而为一之外,植物配置总体上未作大的变动,保持了湖区以柳为主的植物风格,保留了70%~80%的原有植物群落,我们只是在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充实和丰富。景区内临水的成片水杉、山桃、毛樱桃和桧柏形成了这一景区植物造景的点睛之笔:水杉、桧柏树型高耸挺拔,且桧柏植于地形之上,更显树型之高耸叶色之翠绿,山桃、毛樱桃春季山花烂漫、落英缤纷,常乔、落乔与开花灌木配置得十分巧妙,远观之,山桃枝条微微垂于水面,水杉、毛樱桃、桧柏错落有致,再加上与耕织图寓意密不可分的两片龙桑和桑林,使水中倒映与岸上景致浑然一体。
原则四:整体协调原则
做好耕织图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局部景观与周边环境及整个颐和园的协调,做到园林布局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在耕织图景区的花木配置上,我们注重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乔木、灌木与地被相配合,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配合,利用植物的大与小,枝叶的疏与密,亮度的明与暗,色彩的对比与协调,构成变化多样的景色,这对形成自然景观的主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操学堂是一组规整四方的院落,院内房屋排列整齐,但后院却是一个自然别致的小园,园子虽小并不妨碍造园:“园中地广,则多植果木松篁;地隘,只点花草药苗。园若左有茂林,右必留旷野以疏之;前有芳塘,后则筑台榭以实之”。“花之喜阳者,引东旭而纳西晖”,“花之喜荫者,植北囿而领南薰”……院内保留的几株高大乔木,使整个院落在炎炎夏日拥有一丝凉意,浓荫之下种植着喜荫的玉簪;院墙角落和假山、亭旁种植着高大的油松,更显古园之沧桑;一道月亮门,两旁对植石榴,夏季火红的榴花引人入胜;院内遍植丁香,“暗香浮动月黄昏”,春季丁香花馨香袭人,意境优雅;围墙外片植竹林,从院内观之,摇曳的竹叶,使院内院外景致浑然一体。
原则五:整旧如旧的原则
为了不破坏耕织图原有成型大树群落和一些优美且无碍大局的植物景观,在景区改造的同时我们也遵循了整旧如旧原则:对影响建筑和山形水系恢复的杂树进行清理;对过密或影响景观主视线的树木进行适当移挪和删减;对保留树木进行整形修剪。
原则六:师法自然的原则
造园应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掇山叠石要有山野之味,理水造池要有水乡之韵,使园林景观自然简洁、趣味多样。位于水操学堂西侧的蚕神庙在整个耕织图景区内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乾隆重视农桑思想的重要体现。蚕神庙整组建筑掩映在一片桑林竹海之中,门前嶙峋的假山,庙后起伏的地形与片植的桑林,林间背风向阳处点缀的腊梅,使整座蚕神庙掩映在林木之间。
原则七: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清漪园时期耕织图的织染局、延赏斋、蚕神庙三面环山、四面环水,但目前耕织图周边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要想恢复原貌已是不可能,因此我们只能在现存的基础上进行恢复和改造。水村居以北原来是浅水滩或稻田,将这一带改造成微有起伏的花林地,并保留大片陆地为游客停留、休憩创造条件。
原则八: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由于耕织图景观的总体改造,两厂围墙已被拆除,原有沿围墙列植的毛白杨和桧柏就成了景观改造的一大难题,我们采用了结合高钓湖和两厂恢复景区的特点,适当保留成组乔木和原有竹林,其余伐除,也使保留林木起到了适当的隔景作用。我们在今后还将会逐步进行调整,逐步进行部分树木的淘汰,逐步恢复耕织图景区古朴、自然的景观风貌。
原则九:生态建园与文化建园相结合原则
耕织图是一处文化底蕴极其丰富的景区,因此在景观的改造上,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做到乔灌草地被植物的合理搭配,又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的植物配置,充分体现景区的文化内涵,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
原则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任何园林景观的营造和复建都是为了满足市民、游人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景区的设计要体现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给人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原园艺队温室花棚改造后保留大片陆地,为游人提供停留、游戏的场所;水村居景区改造后,成为供游人休息的茶社;水操学堂成为向游人展示耕织图变迁史的展室,使游人在这里了解耕织图的过去和今天,这些都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
2.3耕织图景区水生植物景观的改造
水面是园林中最活跃的题材,水中的早霞、秋月、岚光、林影给人以美的享受,欣赏倒影则是游园的重要内容。改造后的耕织图景区由原来两处湖面增至三处,面积也大大增加。为使景色更臻完美,使耕织图景致更加符合江南水乡之风韵,改造中我们在这三处水域种植了睡莲、香蒲、菖蒲、水生鸢尾、芦苇、红蓼、水蓼、慈姑、水葱、泽泻、雨久花、千屈菜、菱角等14个品种的水生植物达10254余盆(墩)、荷花藕4400余根,共计2500m2。每当入夏,各品种水生花卉陆续开放,水禽嬉戏其间,大大丰富了水域的湖面景观。
3结语
在整个景区的园林改造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整旧如旧、恢复清漪园时期历史原貌的原则,依照“耕”与“织”的景题寓意,景区内以桑、柳、杨、桃为主要树种,间植海棠、油松、白皮松、元宝枫等大型乔木,为丰富植物景观,景区内还栽植了碧桃、迎春、紫叶李、平枝荀子及竹类等花灌木,共计40000余株,新植、更新草坪11万m2;并配合新植草坪和花灌木,根据各景区特点,分区栽植了各色宿根地被花卉20个品种共计17858墩。“织”之景已经通过片植桑林加以体现,而“耕”之忙也只能通过陈展于水操学堂中的“耕织图景观文化展”,向人们述说着250年前桑苎桥之农耕盛况,见上图。
耕织图环境整治工程不仅是一次理论的探索,更是一次科学的实践。整治后的耕织图景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有价值的遗迹,较为客观地保护了颐和园园林格局的完整,延续了清漪园时期极其重要的景观风貌。这一整治成果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逐步积累起特殊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颐和园“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一个历史时期的见证。这次环境整治有成功的尝试,也有值得商榷探讨的地方,相信这些经验的积累,将为中国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
推荐阅读:
月季单芽扦插技术
地被药用植物类型及应用
科学选购苗木七要点
浅谈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分页:[1] [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