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品应用 | 工程撷影 | 项目管理 | 施工技术 | 工程监理 | 工程养护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施工技术 >> 其他 >> 正文
·土方工程 ·筑山工程 ·理水工程 ·园路工程 ·种植工程 ·其他
 

 

颐和园耕织图景区恢复之初探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2-9-5]

    1耕织图景区的历史变迁

    1.1清漪园时期的耕织图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漪园在经过了多年的营造,湖山之间的亭台楼阁已初具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气势与规模,只有玉带桥西北的稻田水景尚保持着原始的村野风光,为了延续这一酷似江南风韵的水墨丹青,乾隆将位于地安门附近的织染局全部迁移到玉带桥西北与稻田毗近的地方,把农桑的思想和园林修造紧密结合,以艺术的视角创造了耕织图这样一处经典的历史景区。

    乾隆御制诗中对耕织图景区的描写不乏其多:《题耕织图》中“堤界湖过桑苎桥,水村迎面趣清超。润含植稻连农舍,响讶缫丝答客桡。柳岸风前朝爽度,石矶雨后涨痕消。分明一段江南景,安福舻中引兴遥。”《题延赏斋》中“湿岸生春芷,新波下野凫。”《水村居》中的“沙岸维兰舫,水村叩竹扉。径多红花护,屋有绿杨围。驱马稻秧布,育蚕桑叶肥。非关间缀景,藉可验民依。”从乾隆的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清漪园时期的耕织图广植桑树,稻田星罗棋布,桃红柳绿,夏仲林荫,荷花等各种水生植物引来水鸟嬉戏,一派男耕女织、忙里偷闲的和谐景象。

    1.2水操学堂、军队企业及居民生活区时期的耕织图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清漪园时,耕织图被付之一炬,仅遗存“耕织图”昆仑碑。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重修清漪园,为掩人耳目和提取海军军费以便造园,借培养海军人才为幌子,在耕织图废墟上新建昆明湖水操学堂。当年“入画偏欣耕织图,鸣机声里过飞舻。醉鱼逐侣翻银浪,野鹭迷群伫绿蒲。”之景已逐渐消失。

    1911年至解放前,耕织图的产权与用途又经历了四度变更,变成了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景区内的园林景观也被破坏殆尽,与当年乾隆兴建耕织图时的造景意图大相径庭。

    2耕织图景区园林规划的指导原则

    2002年底在市政府和园林局大力支持下,我们得以复建这处尘封已久的净土。规划中的耕织图景区北起界湖桥,南至玉带桥,东以西堤六桥为界,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关于耕织图、水村居的文字记载及图形资料极少,乾隆御制诗和史料载:桑苎桥耕织图一带“桑树张青幕”“桑林绿欲隐”;湖中“出水芙蓉照”,荷香十里,并保留野生“绿蒲红芰茶花黄”水生植物,与园外千顷稻田融为一色,与西山诸泉混为一体!

    随着岁月流逝,颐和园周边环境已经改变,耕织图三面筑起了围墙,西山诸泉也已深埋地下,无法重现当年农耕桑苎之盛况。另外,耕织图景区只存在于清漪园时期,颐和园时期已改为水操学堂,且已划出园外,所以要恢复这一区域的园林环境,补足颐和园西北部景观的缺憾,就只能以清漪园时期的内容为基础,以耕织图的景观格局为依据。

    2.1正确处理耕织图景区不同历史时期主题植物群落的保护和相应配置

    清漪园时期的耕织图景区主题风格是水乡风貌,园外有上千公顷的水田风光可资借景,景区特色一目了然,而现在时过境迁,景区失去了所依托的重要环境,因此只能在景区的空间特征上下工夫才能表现水乡恬淡宁静、朴素天然的风景主题。从清漪园耕织图,到颐和园水操学堂,再到厂区绿地,景区历史主题的不断变化,使依托于原有建筑空间的植物群落丧失了其原有的依托基础,在自然状态下,经十几年甚至上百年的生长,已经枝繁叶茂、蔚然成林,成为这一区域植物景观的主体。它们的继续存在是植物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因此在新的植物文化景观创造中,必须处理好两大转换关系。

    2.1.1历史主题的空间延续和时代空间的转换

    为了在新文化景观中保持耕织图的古老风韵,景区内留存的19株古柳和34株古桑被作为主景树精心地保护下来,大量增植桑、柳、杨、桃等乡土树种,既强化了堤柳夹岸、桑林葳蕤的水乡植物景观特色,也延续了历史空间中“耕”与“织”的景题寓意。在处理万寿山和玉泉山借景空间的延续上,充分利用植物的林冠线进行空间划分,组织透景线,增加空间景深,在不经意之间将景区与园内外历史借景环境融为一体。

    2.1.2历史主题的转换与植物配置的呼应

    耕织图水村居的位置被后水操学堂占据,现仅残留水操学堂建筑十三间,已无全面复建的必要和可能。因此将建筑使用功能定为水村茶社,景区主题确定为水乡村居风貌,与之呼应,植物配置上设置瓜蒌棚架,院内对称种植青桐,屋后栽植榆树和山桃,院外微地形上成片栽植杏和桑,将这组别致小院若隐若现地呈现在游人面前。门前蜿蜒的溪流两岸配置淡雅的花卉、翠竹和红枫,在远处白粉墙映衬下,宛如一幅生机盎然的水村画卷。另外,在水生植物景观配置上重着笔墨,形成水生沼生湿生中生植物群落带,基本实现了水位变化很大状态下,仍然保持亲水性和生态性的目标,强化水生植物景观对表现水乡主题的独特作用。

    2.2耕织图景区恢复景观的指导原则

    原则一:以史料为依据

    据《钦定日下旧闻考》中载:“织染局……环植以桑”,《乾隆御制诗》中《昆明湖上作》:“柳金桃绮春风梦,蚕陌鳞塍耕织图”,《水村居》中“径多红花护,屋有绿杨围”“墙外红桃才欲绽,岸傍绿柳已堪攀”等,从这些史料可知耕织图景区以桑、柳、杨、桃为主树种,符合耕织图的景区寓意,并与西堤桃红柳绿的植物景观协调,水岸边多植芦苇、香蒲。

    原则二:适地适景、因地制宜

    依据耕织图原有绿地的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造景,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为尽可能恢复“水村居”以北浅滩湿地风貌,将原有园艺队温室花棚迁出颐和园,依据周边环境设置起伏地形、曲折园路,栽植桃、柳与昆明湖畔景致相呼应、栽植成片毛白杨、元宝枫和栾树,利用植物的林冠线进行空间划分,组织透景线,增加空间的景深;通过地形的处理,遮挡西侧围墙,使园内景致与墙外西山玉泉山之景融为一体。

    自然美与几何规则美结合,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营造园林意境美水村居位于水操学堂北侧,是一组较为规整的建筑,由《清高宗纯皇帝御制诗》中“秋翻桐叶青藏屋”“丁星杂卉侵阶紫”,可知水村居周围以杨树、青桐和花卉为主,因此在门前院内左右对称设置瓜篓棚架,填补了空间的空白,增添了田园情趣,左右对称种植青桐。院外是一派自然风光:起伏的微地形,成片栽植的杏与桑,门前湖两岸种植各色花卉,“粉墙为纸,树石为绘”,宛如一幅活动的画卷。屋后微地形之上片植杨树、榆树和山桃,屋旁竹林中一条弯曲的小路曲径通幽,岸边垂柳依依,进一步强调了西堤桃红柳绿的景观特点,并与溪中水生植物相互映衬,形成了桃花溪水的景观;树丛的配置也是疏密有致,岸边道路忽而临水,忽而转入树丛中,若即若离弯弯曲曲,将这组别致小院若隐若现地呈现在游人面前。

推荐阅读:

月季单芽扦插技术

地被药用植物类型及应用

科学选购苗木七要点

浅谈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分页:[1] [2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郁金香
相关内容
· 颐和园中谐趣园的来历
· 从颐和园到奥运公园看景观石的历史变迁
· 颐和园保护在中关村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 看颐和园周边环境的景观规划
 文章搜索
关键字  
类别一  
类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