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品应用 | 工程撷影 | 项目管理 | 施工技术 | 工程监理 | 工程养护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施工技术 >> 其他 >> 正文
·土方工程 ·筑山工程 ·理水工程 ·园路工程 ·种植工程 ·其他
 

 

从苏州园林看中国传统园林的隐逸观与自然观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2-12-14]


    1.2隐逸观的解析

    在梳理中国特有的隐逸文化后,反思苏州园林,更多的是偏向于以唯美为旨的第三类隐逸观。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躲进蜗居的小筑,休问外物琐事,品香茗,看清流碧潭、亭台楼阁之胜,享曲径通幽、奇石怪岩、柳暗花明之趣—这就是苏州园林生活的基本写照。“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陶渊明·劝农),陶渊明的诗也许最能暗合园主士大夫们因政治生活失意而产生的归隐心态。于是,才会出现在逼逼仄仄的城市小巷深处,寻见“网师园”,体现出“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周易·蛊)的避世态度。这类的园主人是以半宦半民、半俗半禅的士大夫文人群体为主体。沿历史的轴线,苏州园林多盛于明清,在褪去了开放自信的社会风气之后,以隐求仕的述求渐渐的陷于疲软,剩下的只有孤单者的孤单游戏,这从园林题名可见一斑:

    —沧浪亭:宋苏舜钦在遭诬陷削职后,取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所筑;

    —拙政园:明王献臣因弹劾失职官员,解官归里,取晋潘岳《闲居赋·序》“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遂名“拙政”;

    —网师园:清宋宗元改万卷堂旧址所筑,“网师”为渔翁,含隐于渔钓之意;

    —退思园:清任兰生遭弹劾革职,筑园取《左传》“退思补过”命名;

    此外,苏州自宋以来,以“隐”、“逸”为名的,就有:隐圃、桃源小隐、洽隐园、静逸园、逸我园、乐隐园、招隐堂、道隐园和壶隐园等。

    然而,托隐逸之名退避世事的园主人处处体现的是虚伪矛盾的心理,也就是这样的一种悲观颓废的隐逸观被世人不加分辨地大力宣扬。他们既贪恋城市生活,又不愿放弃自然体验,向往山林野趣,逃避现实,充满矛盾。他们原本想标榜自己超脱俗尘之心,却哪想迂回旮旯、事无巨细地完美追求证明了他们必是心思缜密、谨细内倾之人,否则无法创造出这常人难以承受的浩繁的感官冲击。园主心思若是这般的沉甸敏感,又怎能轻易摆脱尘世的喧嚣繁华,行游之处的精致美景不过是一张画皮,撕扯下来、暴露在阳光下的,只能是不堪一击的虚弱、苍白的病态和絮絮叨叨的虚伪鬼魅。同时,文人园主结合技艺工匠巧思之人,置高墙、设曲径,用种种高超的布局技巧来渲染自己鱼与熊掌兼得的自私野心,却只能让寻常百姓遥望高高的房壁,在同一舞台上表演着命运截然相反的悲苦人生。这改良社会的责任本应该由这些隐匿的文人们勇敢而坚强地承担,但他们却畏难逃避,躲进温柔蜜园,靠洞窗天籁的虚实美景麻痹神经,空空浪费了一身才能,正是“在小巧中优游,在闲适中沉溺,用个人的片刻自由来淡化个人对民族文化创新的宏大追求”。有人说,这是对个性的尊重和解放,是个体价值的升值,可是知识传承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贡献社会、造福于民,而不是化解在“躲进园林成一统,只问春夏与秋冬”的个人自私享受中。

    以客观的历史观来看,这种逃避的选择或多或少是出于被迫,根源在彼朝彼代的社会体制,将责任悉数推向古人,是唯心、不科学的。然而,这懦弱、酗景的毛病像毒瘾一样感染了一批又一批郁郁不得志转而自甘低落的后人,依靠着园林美景的集体幻象饮醉了整整数代,后世对他们却是洋洋得意地推崇而不加以批判和质疑,这样只会将软弱自私的生活态度根深蒂固地遗传下去,贻害无穷。

    2自然观—以“假”换“真”

    苏州园林的自然观在本篇中的含义是“城市山林”的营造观念,不同于宫苑体系的尺度是出自画家之手,作画时的经营位置、空间构图同时也决定着造园构图。所以,图画中为了整体构图和谐却悖于常理的手法也被用于造园,比如,假山丛中,小亭二楼永远不可登临,台阶也总是狭小崎岖易滑,不知道有着三寸金莲的小姐们是怎么游戏其中,大概只能是观瞻。在园主看来,所有的元素组合都是服务于“意境”的营造,再加上对古代山水画顶礼膜拜般的景仰,自然元素就只能成为园主嗜景的工具,表面上塑造了“天人合一”的居所,实际上只是脱离了现实生活的臆想“天堂”幻境。

    2.1植物之“美”

    在苏州园林的园圃内,往往会看见许多精修齐剪、造型奇优的盆景小品和遒劲古朴的残枝老树,这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取向,利用了材料的非常态或曰“病态”,并通过对这种病态的欣赏把玩铺叙营造者自身的人格抒怀。这种从人的伦理道德观点去看待自然现象,将其看作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对应物,属于同形同构的审美欣赏,来源于先秦理性主义,但是,这些植物景物的原始功用往往另有其他。靠盆钵微土供养的盆景文化本是起源于夹缝中求生存的平常生活,古代南方的住宅以院落天井组合而成,楼廊或墙垣围绕,空间狭小,阳光较少,住家栽种在庭院的植物,往往见天不见日,就算是有阳光划过,都是一瞬即逝,没有足够的日照,自然显得寸花尺树。这样的植物生长是环境适应的结果,后人却发现其美的潜力,模仿开来,应用于园林之中,特别是在苏州园林,盆景连同山石和象征类植物,形成了苏州园林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审美取向—以“小、奇、静、瘦、雅”为美的盆景,以“枯、老、病、曲”为上的植物景观,以及和出发点,这一概念意味的是对条件优越的城市生活的保留,以及对喧嚣污染的城市环境的舍弃,两者的结合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第二自然。

    在生态日趋恶化的今天,苏州园林被视为天人合一的生态艺术典范而大肆推广。但是,这起初以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的文化遗产改头换面成为生存典范,似乎有点强扭之嫌。这种“诗情画意”的人地关系根本不具备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本质意义,有的只是对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理想生活不切实际的模仿(图1)。我国最重要的造园理论著作《园冶》和《长物志》都对病梅、残荷的病态的欣赏把玩。
推荐阅读:

黄花英明的繁殖方法

彩叶马醉木的栽培

乌桕的景观应用和栽培技术

优良绿化树种栾树栽培技术

分页:[1] [2] [3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郁金香
相关内容
· 风水理论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
· 苏州园林艺术之理水
· 苏州园林漏窗初探
· 日本传统园林的种植设计
· 苏州园林花窗(图)
· 苏州园林:展示中华造园艺术之最
·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小议
· 试论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观”
 文章搜索
关键字  
类别一  
类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