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品应用 | 工程撷影 | 项目管理 | 施工技术 | 工程监理 | 工程养护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施工技术 >> 其他 >> 正文
·土方工程 ·筑山工程 ·理水工程 ·园路工程 ·种植工程 ·其他
 

 

道家思想与园林建构
 
来源:园林学习网 日期:[2011-10-20]

    无可否认,魏晋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也是隐逸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由于魏晋时局变乱,世风日下,人心空虚,道玄盛行,致使士人、士大夫归隐羡隐风行天下。在“越名教任自然”的感召下,归隐羡隐的士人及士大夫摆脱了“政统”,回归到了“自然”及“人(自我)”,从而获得了自由及人格的独立,“摆脱外在标准、规范和束缚,以获取把握所谓真正的自我,成了魏晋以来的一种自觉意识”[6](P193)。因为主体性的觉醒和张扬,由魏晋始发,中国知识分子开启了一个大胆直率、无拘无碍、普遍全面地发掘美、鉴赏美的新时代,从而为文学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氛围。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也只是新鲜自然而已。然而扩而大之,体而深之,就能构成一种泛神论的宇宙观,作为艺术文学的基础。”[7](P274)魏晋开始的隐逸之风启发了人们直接“玩物审美”的“山水意识”。#1泽被于此,魏晋时期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及园林都得到了艺术上的提升。也正是这些隐逸人士将道家“无为而治”“返朴归真”的天人合一思想引入到了营园造园之中。正所谓:“不闻世上风波险,但见壶中日月长”(《伊川击壤集》卷五《后园即事》三首之二)。 

    隐逸文化在两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对“逸”的追求日渐增强。正直的文人士大夫对于隐而不逸者,颇不以为然。如郭泰曾便被人讥为“隐不修遁,出不益时,实欲扬名养誉而已。”(《抱朴子》外篇《正郭》)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逸”体现出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拘法度常规、自由自然的审美状态,所以有“身隐故称隐者,道隐故曰贤人”(《宋书·隐逸传序》)的说法。因此,由这些“心高气傲”的隐逸人士或有意于退隐的文人士大夫所参与建造的“壶中天地”(《后汉书·方术传下》。),无疑也着意于“意境”“神韵”的追求,众所周知,两宋至明清间发展出的“文人园”是园林之中意趣最高者。 

    事实上,文人园作为立体的山水画,它的审美旨趣与诗、书、画同出一辙。赏园就如同在鉴诗、品画。所以陈从周先生讲:“能品园,方能造园。”[4](P34)所以造园者与画家一样,同样注意整个结构的虚实互补,动静结合,简拙雅逸,气韵生动。“恽寿平论画:‘青绿重色,为浓厚易,为浅淡难。为浅淡易,而愈见浓厚为尤难。’造园之道,正亦如斯。所谓实处求虚,虚中求实,淡而不薄,厚而不滞,存天趣也。”[4](P44)

    文人园的布局及构图原则有四:一是“小中见大”,划分景区,每区皆构图完整,各有特点。二是叠山理水,都有章法。假山立峰,皆取其真意;池水则做出“来龙去脉”的活水,并且遵循“大池有汪洋之感,小池有不尽之意”的原则。三是林木,原则为“取其自然,顺其自然”,不矫揉造作。四是建筑物,其原则是与山水林木有机结合,形成变化而又和谐。堂、厅、轩、宅、亭、台、楼、阁以及墙垣、石舫、桥梁等,各不相同,形式多样,但风格统一。 

    下面以苏州的网师园为例,来体味一下文人园所表达的意趣。

    网师园原为南宋侍郎史正志退居姑苏时所建。称“万巷堂”。又在堂侧造花圃,号“渔隐”。清代宋元宗购之,借旧时“渔隐”抒隐居情怀,且与巷名“王思”谐音,遂取名“网师园”。诗人洪亮吉曾有诗云:“他日买鱼双艇子,定应先诣网师园。”(苏州人称渔翁为网师)网师园规模不大,仅有九亩地,但精致玲珑。园总体分三大部分:东部为住宅,中部为园的主体部分,西部为内园。 

    东部住宅入口置于轿厅之西,门上有一砖额,上书“网师小筑”。门甚小,“小中见大”,这是中国传统文人园的一个手法。中部是园的主要部分。在这里,主体不是建筑,却是大水池。水池没有任何实物,是“无”,但又是“中心”。这正是中国观念形态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以虚为大。《老子》中说:“致虚极,守静笃。”《庄子》也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无疑,这是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演绎。

    网师园中诸建筑其名皆有来历。园东南的“小山丛桂轩”,取自《楚辞·小山招隐》“桂树丛生山之阿”,及庾信《枯树赋》“小山则丛桂留人”。此建筑的前后,均有叠石,南侧有桂花树,苍秀雅致,每当秋日,桂花满院。园西南有“蹈和馆”,其名取自《周易》“履贞蹈和”,有珍重安吉之意,提倡节俭朴素,不尚奢华。这些都是中国园林养性修身之道。在园的东北,有“集虚斋”,这个名字取自《庄子》“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集虚斋的前面有一廊式的建筑,即“竹外一枝轩”。所谓“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这是苏轼的诗,使境界更高雅。在大水池之西,有一“月到风来亭”,得名于唐代文人韩愈的“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此亭之南,有一处水榭,名“濯缨水阁”。引用《孟子·离娄》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句。网师园的内院是一个书斋,布置朴实无华,清秀文雅,是个读书的好去处。   

    从网师园的布置、格局以及诸建筑的名称由来,我们不难看出建园者匠心独具,竭力创造一种自然无为,清幽淡雅的生活环境。主人在表达了隐逸之心的同时也舒展了与天地神交的情怀。文人园“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难怪张鼐说:“谁谓园居非事业耶?”(《晚明二十家小品》,张鼐《题迩遐园居序》)

    史实表明,遵法自然,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实际上成了古代中国人造设园林的一种自觉意识和一种理想境界。而这种意识和境界充分体现了以出世脱俗、返朴归真达至“无不为”之境地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而促成这种意识和境界的形成与成熟则有赖于魏晋时期的隐逸文化及以后的文人士大夫对此的孜孜以求。 

    参考文献:

    [1]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2]童寯.江南园林志[Z].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

    [4]陈从周.说园[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5]徐复观.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徐复观儒学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7]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卷二[A],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推荐阅读:

园林树木的科学种植

极具前景的柔毛大叶桂樱

居住区水景造型形式

施工质量园林艺术的灵魂

分页:[1] [2] [3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毛怡群
相关内容
· 园林景观水体设计
· 园林树木的科学种植
· 施工质量园林艺术的灵魂
· 园林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 如何提升精品园林的工程品质
· 如何提升精品园林的工程质量
· 园林设计取舍植物要慎重
· 浅谈园林驳岸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文章搜索
关键字  
类别一  
类别二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酵伙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系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为锟斤拷页 | 锟斤拷锟斤拷锟秸诧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截碉拷锟斤拷锟�
锟斤拷权锟斤拷锟叫o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锟斤拷   锟酵凤拷锟斤拷锟戒:Service@Yuanlin.com   锟界话锟斤拷0571-86438262
锟斤拷锟斤拷实锟斤拷锟斤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 园锟斤拷锟教伙拷  |  通锟斤拷锟斤拷址锟斤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
战锟皆猴拷锟斤拷:锟叫癸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协锟斤拷 锟姐江省锟斤拷锟斤拷协锟斤拷
锟斤拷营锟斤拷锟斤拷证锟斤拷牛锟斤拷锟紹2-20100396
锟斤拷婢拷锟斤拷锟街わ拷锟脚o拷33010000004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