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工程价格机制是建设市场中最重要的机制呢?
1.真正市场化的价格机制是通过价值规律来起作用的。价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自发地调节建设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工程价格若真正实行市场化,就有可能自发地调节建筑市场的供求,就有可能通过企业成长与破产、退出维持建设市场的供给(建筑业企业)和需求(投资业主)的平衡,将可能促使一些效率低下的企业(可能是国有企业,也可能是其他经济属性企业)通过破产或转产退出建设市场,也可能有一些效率较高的,勇于创新而使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中小建筑业企业成为我国建设市场中的大型集团。但是很遗憾地是:我国目前的工程价格机制是半管制的,是通过定额中配价(或发布价格信息、指数调整)这种“量价合一”形式的定额概预算制度实施对工程价格的“半管制的”,这种价格机制虽然没有“政府指导价”的法定基础,但是通过政府的一系列工程造价管理规范性文件使它披上了实际的“政府指导价”外衣。这种工程价格管理机制不可能达到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建设市场的供求关系的目标,并且由于定额水平相对较高(符合一般国有企业的水平)使得工程价格存在着较大的获利空间,从而使新的供给(施工企业)不断扩大,加剧了建筑市场的竞争。
2.真正市场化的价格机制通过竞争促使价格下降迫使建筑安装施工企业采取一切手段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这包括各种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使自己相对于竞争对手有更大的竞争力,迫使其退出,从而相对缓和建设市场的竞争,为建筑业实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提供了机会。但是管制的价格却无法实现这一功能,因为管制的价格是扭曲的市场信息,这种不真实的价格信息必然导致竞争中不正当手段的滋生。
3.真正市场化的价格确实是要迫使一些竞争力低下的企业退出建筑市场。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大部分原因是包袱过大,导致成本提高,而管理上的效率和技术装备上的优势却也是一般小型施工企业(承包队等)难望其项背的。目前工程价格难以放开的最重要因素是政府耽心一旦放开会使大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难以承受而被迫倒闭。但是目前这一忧虑已逐渐被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而抵消。事实上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仍是目前建设市场的主要供给方,并且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技术、管理、装备上具有绝对优势)。
4.在目前建设市场中供大于求的局面下,放开工程价格必然导致工程价格水平全面下降。价格下降是否导致部分承包商为追逐利润而偷工减料从而促使工程质量进一步下降。这又是政府耽心的一个问题。大多数业内人士都有这一忧虑,但是经济学家认为:价格下降不是质量低劣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企业追逐更高利润的天性。目前国内建设市场中建设监理制度以及质量问题终身追究制已从理论上堵塞了承包商偷工减料在低价中盈利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不能以低价必然导致工程质量低劣为借口阻碍工程造价管理的市场取向改革进程。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指出: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已成为制约建设市场发育的瓶颈,已到了非改不可,不改不行的地步。
(二)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方向——市场取向
为什么工程造价管理改革要以市场为取向,其实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因为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以市场为取向的,而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不可能游离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之外。那么什么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就是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改革。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以市场取向就是最终要建立由市场形成工程价格的机制。
现在工程造价管理界有一个现象,往往一谈市场形成工程价格就转为谈定额要不要的问题,于是大谈定额的重要性,既然定额不能取消所以价格也不能放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我国定额的特殊性——量价合一。定额的原义是消耗量的标准,加上条件就是在一定环境背景,一定生产力水平和特定施工方案。但是在五十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价格长期人为地固化,为了简化计价工作,定额管理部门遂将定额中配以价格,形成了“量价合一”的定额。
以市场为取向的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并不反对定额中消耗标准部分,而是反对将价格固化在定额之中,形成定额单价。相反大多数业内人士和经济学者非常赞赏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定额体系,认为这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宝贵成本资料,可以为政府、业主控制投资、承包商控制施工成本提供重要依据。但是定额中有价,并且大多数招标工程实施标底评标制度,而标底是根据量价合一的定额编出来的,低于或高于标底一定程度即为废标,这样就变相地管制了工程价格,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弊端的出现。
因此,现在最紧迫地任务是使定额中量与价分离,使消耗量成为国家标准,使价成为市场信息。对定额要实行管量不管价的原则,对于消耗量,我们各级工程造价管理机构都要认真制订统计样本,认真取样,认真编制,使我们的定额消耗标准真正符合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当今知识时代的要求,反映我国的实际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以市场为取向的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实际上要实现计价模式的根本转变。
(三)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目标;建立市场经济的计价模式
前段提及的定额改革,实际是改革我国现存的计价依据。事实上,许多省份一直致力于计价依据的改革,从量价分离到综合单价或者基价,都体现了计价依据市场化的改革。但是大家有可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计价依据是依赖于计价模式而存在的,计价模式不作改变,计价依据不会根本变化。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计价模式是采取定额概预算制度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标志就是计划色彩浓厚,消耗是法定计划的。人工价格是计划的,材料价格是计划的,机械台班价格是计划的,所有的调整均要经过计划部门批准。这种模式一直沿袭到八十年代,以广东及深圳首先放开材料价格为开端,这种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计价模式必然与瞬息万变的市场不相吻合,也必然与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矛盾。在这种来自市场的压力下,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不得不相继放开其他价格,对于费用定额也提出了“分类竞争”的原则。也由于为了适应快速报价的要求,一些沿海省、市开始编制工程综合单价(或称基价),这种综合单价(或基价)仍是一种“量价合一”的定额,虽然定额管理部门明确指出:第一,这种单价是指导性的,第二,各种价格是有基期的基期价格,而即时价格,可以从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发布的信息或网络上查定。但是由于这种定额它采用的价格是一种综合单价,是将各种工料和价格从市场上采集后编制成直接费,然后以人工费为基准参照费用定额把各项间接费(包括利润、税金)分解到各分部分项工程合成为综合单价,这仍然是一种计划的综合单价,而不是通过市场竞争而成的,所以我们称这种计价模式为“过渡时期计价模式”,相应的这种综合单价(或称基价)即为过渡时期计价依据。
过渡时期计价模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产物,首先是因为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虽然投资主体已经多元化,但政府性投资或国有企业投资(含国有企业控股投资)主体仍是最大的主体。出于对国有投资实施控制的考虑,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这种融合了计划与市场两种色彩的折衷方案迎合了政府中计划部门的需要。其次是因为出于保护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的需要,出于社会稳定的政治需要,也出于国有企业三年解困大目标的压力,地方政府不得不保护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而这种折衷方案——过渡时期的计价依据,在编制标底时,通过评标时所谓上下不许越过某一限度,就使竞争压力大大降低。因此,过渡时期的计价模式和计价依据在内陆省市肯定是会有一定的生存基础和空间的。但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同时我国加入WTO步伐加快,一旦加入就将迫使我国纳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轨道,而全球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经济,所以这两方面的压力,将迫使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最终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的计价模式,并且可以预见将在一个不远的将来迅速放弃上述过渡时期的计价模式。
那么市场经济的计价模式是什么,简言之,就是全国制订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并且给出统一项目划分之下的各项目的消耗标准,在招标时,由招标方提供工程量清单(BOQ),各投标单位(承包商)根据自己的实力,按照竞争策略的要求自主报价,业主择优定标,以工程合同使报价法定化,施工中出现与招标文件或合同规定不符合的情况或工程量发生变化时据实索赔,调整支付。
这种模式其实是一种国际惯例,广东省顺德市已于2000年3月起将实施这种计价模式,它的具体内容是:“控制量,放开价,由企业自主报价,最终由市场形成价格”。
顺德工程造价=实物工程量×综合单价+开办项目+税金
实物工程量:按照施工图,根据《顺德市建筑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出工程量;
综合单价:指完成工作项目所消耗的人工费、材料费、一般施工机械费用、企业综合管理费、企业利润、风险金;
开办项目:指完成工作项目所需施工配套而发生又不形成实物工程量的费用(施工现场配套措施费);
税金:即印花税、建安企业营业税。
顺德市的改革可能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工程计价模式的始作俑者。各级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应该认识到建立崭新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工程计价模式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必然,早认识到这一点早主动,否则会陷入被动的泥潭。
四、项目管理发展的趋势向一般管理渗透
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项目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单件性、一次性。一般管理的对象是连续性的,批量性的生产。二者截然不同,但现在出现了项目管理向一般管理领域渗透的趋势。
渗透现状
最近几年,将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应用于全面的企业运作,即“按项目管理”的观念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并且十分有效。按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在企业所有项目(无论大小)上的综合应用,并冲破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界限。按项目管理意味着项目观念渗透到企业所有的业务领域,包括市场、工程、质量管理、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业务管理等。项目管理者参与需求确定、项目选择、项目计划直至项目收尾的全过程,在时间、成本、质量、风险、合同、采购、人力资源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管理。
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顾客越来越需要既能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价格又相对低廉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最新的生产方式批量客户化生产方式(MassCustomization:MC)和敏捷制造生产方式(AgileManufacturing:AM)。批量客户化生产方式既具有大量生产方式的高效率、低成本,又能够像单件生产方式那样满足单个客户的需求。显然,批量客户化生产方式具有项目的特征。敏捷制造生产方式是一种能够对用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生产方式。敏捷制造方式的创新就是为了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企业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内部资源,还需要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当企业得知客户的需求,而仅凭自己本身无法完成这个项目时,企业可以通过全球信息网络,迅速从本公司和其他公司选出各种优势力量,形成一个临时的虚拟项目团队,来共同完成这个项目。项目完成后,虚拟团队解散,各公司再重新组合承接其他项目。敏捷制造方式就是项目组织方式的一种典型形式虚拟组织方式。由此可见,项目管理现在已经全面扩展到一般管理之中,一般管理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具有项目管理特色的管理方法。
渗透的推动力量
项目管理与一般管理相互渗透的主要推动力量就是企业需要提高竞争能力来应付竞争越来越激烈,变幻莫测的市场。而竞争的决定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行业增长。该行业是夕阳产业还是朝阳产业,行业的快速增长能够缓和该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固定成本。产品的固定成本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的生命周期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
产品差异。独特的产品始终是竞争制胜的法宝和无形的壁垒。
竞争所需的信息。
那么如何根据这些因素来获得竞争优势,波特认为企业确立竞争优势的战略为:
——成本领先战略
——标歧立异战略(特异优势战略)
——目标集聚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主要通过规模经济、专有技术、优惠的原材料等因素来实现。当竞争达到一定程度时,各企业的产品趋于同质化和同成本化。此时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主要依靠于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项目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成本。这是项目管理快速扩展的真正原因。美国学者DavidCleland称:在应付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美国著名杂志《财富》(Fortune)预测项目经理将成为21世纪年轻人首选的职业。可见项目管理正成为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企业的标歧立异战略也和项目管理紧密相关。企业要实现特异优势战略,就必须不间断地推出新产品。而每一个新产品的开发就是一个项目。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将决定企业在激烈竞争市场中的地位。
另外,近几年来世界经济正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人类正进入一个快速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以研究和开发等创新性活动为核心,而研究开发就是一种典型的项目。可以说,知识经济为项目管理搭起了崭新的表演舞台。
近20年来,项目管理飞速发展,其影响力也与日俱增。项目管理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高效率的管理方式。但在我国项目管理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不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和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对我国的管理学教育界和项目管理从业人员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必须努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来迎接经济全球化和即将入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分页:[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