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金针虫(Wireworms,clickbeetles)
金针虫属鞘翅目,叩头虫科。为叩头虫幼虫。为常见的主要地下害虫。
分布: 南北有不同金针虫种分布。以沟金针虫Pleonomuscanaliculatus(Faldermann)和细胸金针虫AgriotesfuscicollisMiwa(A.subvittatusMostschulsky)分布最广。北方以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和褐纹金针虫MelanotuscaudexLewis为常见种。
寄主: 草坪草、多种农作物和苗圃作物。
形态特征: 成虫体细长,两侧平行,头尾圆形,多扁平。前胸背板两后端角尖或刺状后伸。细胸金针虫体长8~9毫米,细长,密被淡黄色短毛,有光泽。沟金针虫体长16~18毫米,密被金黄色细毛。体宽面扁平,深褐色或棕红色。褐纹金针虫体长9毫米,黑褐色,密被灰色短毛;头黑色密生粗刻点。
卵多为圆或椭圆形,乳白色。
幼虫细胸金针虫:老熟幼虫长23毫米。腹部最后一节不分叉,圆锥形,两近基部背面侧各具一褐色圆斑。沟金针虫:老熟幼虫长20~30毫米,金黄色,有细毛。最后一节分叉,叉内侧各具一小齿。褐纹金针虫:老熟幼虫长约25毫米,从第二胸节到第八腹节,每节前缘两侧具新月形斑纹。末节扁平而长,尖端具三个齿状突起。
蛹裸蛹,黄色。
生活习性: 2~3年一代,因种而异。细胸金针虫两年完成一代,沟金针虫和褐金针虫三年完成一代。秋末冬初以成、幼虫在土壤内越冬,次春上升危害。北方金针虫种都具昼伏夜出活动习性。细胸金针虫对腐烂植物的气味有趋性。金针虫有随土壤温度垂直活动的习性。春秋在表土层活动危害,夏冬迁居至土壤24厘米深处。春秋危害重,夏季轻。细胸金针虫与褐纹金针虫多发生于潮湿地区。沟金针虫在干旱疏松的砂壤地发生重。宽背金针虫则较耐干旱,在草原地带发生重。
危害: 食性杂,可危害多种植物,为主要地下害虫之一。啮食多种幼苗的根、嫩茎和萌芽初期的种子。多在农作物和苗圃作物上造成危害,但也危害草坪。在草坪上的危害主要为取食草根和蛀入地下肉质茎,使根部逐步受损,形成斑块,造成枯萎斑,以致草坪草死亡。
防治方法: 因其各金针虫种发生规律不同,防治方法不同。
细胸金针虫
秋季处于6~7龄虫有一个食量大增的暴食阶段,为防治重点。播种草坪时可药剂拌种。亦可用50%对硫磷、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0~1500倍药液灌根。
生长期防治:每平方米有虫40头以上时,使用甲基异柳磷乳油1000~1500倍药液浇灌,10多天后才可见其防治效果。
沟金针虫
药剂处理土壤。用3%呋喃丹颗粒剂或5%辛硫磷颗粒剂直接施入土中根际,和覆土拌匀,薄覆一层。呋喃丹可兼治蚜虫、红蜘蛛、蚧壳虫等害虫。
在幼虫危害期可用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此虫有春季暴食习性,所以要加强春季的防治。
分页:[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