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思考与感悟——在城市中营造景观 |
|
来源:网易园林 作者:祝红娟 日期:[2006-1-10] |
|
从文化中汲取养分
西方的现代景观设计自奥姆斯特德后,一直从文化中吸取养料,特别是二战时期格罗皮乌斯、密斯罗德罗等人将包豪斯德现代设计观念带入美国后,引起了美国现代景观学的飞跃,可以说在现代景观设计这一领域,西方起步较早,经验比较丰富,这些年来,我国的景观业飞速发展,而最直接实际的方法就是从西方较成熟的经验中吸取营养,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这些年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副作用:许多景观作品是直接抄袭图片,而不是全面地去学习一个作品的思考方式和整体性的把握。一个房产小区的景观设计会成为当代世界大师作品的集成,这里有丹.凯利的作品一角,那里有一个世界名作的一根柱子,左边还会出现有另外一个世界名作的翻版。这样的作品里面会出现大量的照片,这些照片几乎都是西方经典名作中的一角。我们都知道,一个成功的作品简单和谐,这种从西方作品中吸取营养的方式显得有点过于简单化了,其实,在我们的本土文化中,还是有许多营养可以挖掘的,中国文化中,留下了丰富的图案学宝库,故宫的建筑群给人产生的空间感受是无与伦比的,中国的民间工艺是一座美学的宝库。我们曾经做过的菊花展的作品,就是运用了中国剪纸的设计元素,菊花剪纸造型。一个国际立体花坛中国展区的作品,里面就运用了民间艺术家库淑兰的抓髻娃娃的造型。苏州园林网师园中围绕水而展开的庭院,至今仍是经典而充满活力。这是常州人民公园设计中,民间风筝造型的廊桥,这些都体现了本土的文化艺术营养。
景观小品设计
每一构筑物的形式都是适应当地建材、工艺、气候、风俗习惯的产物。西方的水泥技术产生西方建筑的形式,中国的木构建筑工艺也可产生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当一种新技术、新工艺产生后,人们起初会沿袭以前的造型,当对这项新技术熟悉了,就会创造新的造型艺术,把新的工艺、材料发挥到至臻至美。就像汽车在刚出现时的造型像马车一样,汽车制造技术发展至今,逐步才有了汽车现在的自身特有的造型。景观小品设计也是同样,我们可以看到五六十年代的公园小品有明显的仿古代廊榭痕迹,但运用的又是现代砖混的建材技术施工技术。到后来,砼的表现力又被设计师发扬出来,进一步脱离了仿古的痕迹,创造出属于这种材料的自身的美感和表现力。如今的设计师非常幸运,有了非常多的建材工艺选择余地。这是汉诺威,大家可以看到不同材料的形象创造力,就像古代的中国人的木杓技术创造出如此多的精彩形象一样如斗拱、博风等等。
生态
今天,我们正以最脆弱的生态系统维系着最严峻的生存负担,生态问题已经影响到今天我们能不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就必须考虑到生态问题,这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
这是崇明新城老河滨水景观设计,在公园的生态岛,我们设想用崇明乡土树种建立一个近自然“群落建设”示范岛,选择香樟、苦楝、乌桕、无患子等小苗,进行各种树种混合密植,因为高密度种植有利于环境对苗木的自然选择,使其进入自然生长过程,不经养护和管理,最后形成“近自然”群落。这个岛的设计有别于常规的绿化建设,其优点可以减少营造期和后期养护管理的成本,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取最大的生态效应。
另外,在一个垃圾中转站的项目中,我们设计了这么一个用废弃的啤酒瓶做成的灯具。体现了环保的意义,也就是说不是从大自然中取材,不占用自然资源,形成的景观效果也不差。
今天,在已成形的建设区中重建景观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我对设计的一些零星思考,希望能与读者共同探讨。分页:[1] [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