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思考与感悟——在城市中营造景观 |
|
来源:网易园林 作者:祝红娟 日期:[2006-1-10] |
|
我们的历史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一开始,人在大自然中力量是非常渺小的,那时自然环境良好,但人的生存质量及生存安全的环境却连差强人意都谈不上,所以那时候无论是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还是古埃及神话都是敬天、敬地、敬畏自然的。起初人们只是为了在自然中争取一席之地,但这个漫长的生存过程使得地球上脱离自然属性的土地逐日增加。人有着向往自然的本质属性,但同时,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远离自然,结果,这一对矛盾的存在才使得园林自始至终伴随着我们。
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人口越来越多,土地的自然属性越来越薄弱,所以往往我们今天所做的大部分景观项目都是在水泥森林中,周边基本无景可借,园冶中“园林巧于因借”等原则受到了制约。上海延中绿地、徐家汇绿地等许多项目都是通过拆迁,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项目。所以在城市中营造园林景观,可能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在日常的项目设计中,我们就经常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如何恢复土地的自然属性
在中国古代,人们都是这样做的“对自然模拟像与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寄情于景”,当时的生态情况是城在自然的包围中,而园林则是随时可以享用的自然代用品。但在今天则是大城接小城,城外还是城,上海周边就是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恢复土地的自然属性尤为重要。自然中,地形有各类起伏,水有溪、泉、瀑,江、河、湖、海各类地貌,植被各有地域特色,但这并不代表把这些自然景色塞到某个项目中。而是说在我们拿到一个项目时,要充分了解这块土地上所有的自然气质,不能一律把河沟填平、把土丘推平,我们除了保留这些仅存的自然遗迹之外,还能够调理出很多她的自然气质。设计并不是把一切都轴线化、错位化、图案化,当然这些必不可少,但在目前,尊重现状、调理土地自然气质就显得更为重要。
人文性
景观这门专业不同于数理化类专业,这门学科的人文性、艺术性的含量是非常高的。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文化艺术中,一直以来存在认为写意传神是最高艺术境界的情况;在中国,文人地位高于匠人地位;古代中国,一向是人文艺术的地位高于科学地位,以至于造成近百年来中国的落后。但今天的中国,痛定思痛后出现了180°大逆转,学校的教育以科学技术为主,美术、音乐在中小学教育中往往淡出,以至于在景观设计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抽象写意的景观事物,大众思维接受不了,非得要解释每个构筑物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理念,有什么主题思想,这就是长期以来数理化教育为主体,人文性教育的缺乏。其实中国文化一向是人不拘泥于物,超然物外的。在美学上也有一种论点:美是可以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的。其实每一位业主、每一位市民都迫切渴望美、渴望优秀的景观,但都有点不知道力气往哪里使。其实这就是实用教育给今天景观设计带来的障碍。
分页:[1] [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