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园林艺术对清代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
|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3-3-5] |
|
其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交往的桥梁和纽带,传播宗教是其目的,而科学文化的介绍只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其次,文化交流的范围狭窄,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大。由于闭关自守政策和文化专制制度,阻碍了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西学的传播仅限于上层文人,入清之后,更囿于宫廷之内,社会影响面较小。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响也仅限于部分地区的少数园林及皇家园林中。
其三,中西园林的造园思想和园林特点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西方园林强调改造自然,透视感强,平坦开放、一览无余。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的审美标准,和当代的建筑一样,是以追慕古罗马严格的几何构图和宏伟的气派为原则。中国园林强调效法自然,遵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园原则,布局自由流畅,旷奥兼得,虚实相生。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的造园原则及追求“诗情画意”美学意向,顺应了园林“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需求。而人工的、几何的、规则的西方园林不符合中国文人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审美裁判。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性顺应了造园的要求,所以能为西方所接受,具有中国趣味“英中式”园林在17—18世纪英法等地出现。而西方园林的理性化,与中国园林“犹若自然”的造园理论相抵触。因此,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西方造园的艺术亦影响到造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但这种作用是表面化的,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思,没有在整体布局、设计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为楷模的设计理念。
西方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反映出中国文化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反映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注:①汤若望说:耶稣“犹如商朝的创建者成汤,因为天旱祈雨,将自己当作牺牲,供奉求雨。他身为圣王,而如此受罪,非但他的威望不减,反而至德益章,为万世所赞誉。成汤将自己当作牺牲供奉,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皆为利济于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藏,《满文密本档》137卷。
②13杨光先《不得已》,一史馆藏《满文密本档》137卷。
③西蒙德《景园建筑学》,转引自章采烈编著《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④黑格尔《美学》第3卷。⑤10.12转引自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93、94、273页。
⑥⑨(清)沈德潜《复园记》,《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99、98页。
⑦叶燮《滋园记》。
⑧(清)笪重光《面筌》。
11.刘天华主编《十大名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204页。
14.黄表《远游略》。
15袁祖志《随园琐记》,陈植、张公池《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367页。
16.17.18《扬州画舫录》卷十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8、270、285页。
19.《扬州画舫录》卷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33—334页。
20《教士书简》,《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七卷第3、4期。
21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三年九月十八日,木作。
22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五年八月二十五日,玉作。
23聂崇正《故宫倦勤斋天顶画、全景画探究》,《区域与网络——近千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1年版。
24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五年七月初八日(画作),“万字房通景画壁前着郎世宁画西洋栏杆”;乾隆七年六月初二日,“(如意馆)太监高玉传旨:建福宫敬胜斋西四间内照半亩园糊绢,着郎世宁画藤萝”;乾隆三十九年二月如意馆,“二十日,接得郎中德魁等押帖一件,内开本月十一日太监胡世杰传旨,宁寿宫倦勤斋西三间内,四面墙、柱子、棚顶、坎墙俱着王幼学等照德日新殿内画法一样画。钦此。”
推荐阅读:
施工方案中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
乐东拟单性木兰栽培方法
胶东卫矛的嫁接与管理
喷灌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分页:[1] [2] [3] [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