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4-1 景观模式
在金鸡湖及其周边区的分析中,我们确立了以下几个生态“斑块”(图4-2):
斑块①湿地斑块——芦苇荡,位于波心岛与北岸陆地相连处,用于净化水质;
②自然植物斑块——望湖角,位于南侧机场路以南自然岛屿,用于保护本地植物及鸟类;
③湖滨大道——位于湖西人工坡地绿化公园;
④金鸡湖面——7.38k㎡,是规划中最大的斑块,是鱼类、水生鸟类、水生植物的保护区域。

图4-2 金鸡湖景观格局
廊道①水面——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廊道,以联系各主要斑块;
②道路系统——沿湖有较稠密的车行、步行系统,是连接相邻斑块的一些线性走廊;
③间隔的沿湖绿地——是间断性廊道、是跳板。
“集聚间有离析”(Aggregate-with-ontilines)被认为是生态学定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这一模式要求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集聚,并在发展区和建成区内保留少的自然斑块,并在自然边界地带公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在金鸡湖景观规划中,我们确立的正是这种保护性开发战略,工作主要分为保留与保护两大方面,我们注意保留了一些原始的河、湖浅滩;在设计中的用于改造原泥土自然驳岸,防止水土流失的“块石驳岸”设计在水面以下,水上部分用当地的自然风化石作自然堆筑,石缝之间以鸢尾、麦冬、草坪点缀,尽可能保持其自然河滩的原始风貌(图5)。

图5 块石驳岸设计
在保护方面主要是水体水质的维护,以前我们做驳岸,泄水孔总是将滨水路上的雨水直接就近排入湖中(市政道路一贯做法),这样将泥沙、垃圾直接冲入水中,就会污染水体,影响水质。此次我们的做法是将雨水统一收集,进入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经过滤处理后再排入湖中。这样虽然运行费用高了些,但对长期维护此水体的环境具有深远意义(图6)。
分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