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桥,水梁也。中国桥的形式丰富不能穷述。而园林桥却以小见胜,以曲写境。通过桥,行进之中感受景致变幻,取得步移景异的效果。古人为了追求桥的变化,还将桥与亭与廊合而为一,构成亭桥、廊桥。廊是园林建筑中最富于游赏功能的建筑类型,几乎没有哪个园林没有廊。尽管廊是一条狭长的通道,用以联系园中的建筑,而无法单独使用,但它显著的游赏功能,因而习惯称为“游廊”。它以廊栏为支撑结构,而摒弃墙垛,创造了更多的观赏空间。它为游人呈现了空灵飞动形象,迎合了“小廊回合曲阑斜”的意境。这里还要说一下园林建筑中的另种形式“轩”,它是指有槛的较宽阔的廊,或者说复廊的尽头和门交叉处所形成的略宽的建筑空间,因为以廊为轩,所以形成“廊轩”或“轩廊”。我以为轩是极具性格的建筑,依附于厅堂和廊,但轩举高敞,空间畅豁,自成一景。
舫,湖上游赏性之小船,也称游舫,画舫。舫被引进园林后,成为船状的依水型建筑,又称羊舫。从园林建筑美学的角度来看,舫既是对船的模仿,又是对船的扬弃,它丰富了苑内景观,还能给人以似静还动、似动遂静的美感。祝枝山有一书额,美曰:“不系舟”,甚为形象。以哲学角度看舫,它的似舟非舟的性格,陆居非屋,水居非舟的启示,饶有情趣,发人深思。读者暇时去上海嘉定秋霞圃的“舟而不游轩”和青浦曲水园的羊船看看,感受一下“遥相呼应”、“泛虚原不系”的哲理,诠释了《庄子》的《逍遥游》。
门窗墙路,极其普通的建筑,在中国园林的写意中却具有了生命。他们表现了园林建筑的装饰性与技艺美。门,一个出入口却能体现家族等级,宦官威严,甚至于用门楼、城楼的表征来体现,门楼和照壁组合让人们有序的进入园林,诉诸于人们的视觉,造成入园最先的审美印象,同时使周围空间充溢着一种静穆严正的艺术氛围。而窗本作“囱”,好像天窗形而进入园林建筑,那就变化得及其丰富了。《园冶·装折》写到的窗形有风窗、漏窗、长窗、地坪窗、合友梢窗、砖柜花窗……真是美不胜收。如果说园林是风景画,那么,窗就是这幅风景的画框。有人问及“园”和“苑”的区别,那么最大的区别前者有墙围合,而苑无边亦无际。中国园林中墙很有自己的特色,通过墙为空间构图提供手段,做到了“园中有园、景中有景。”而墙的形成如云墙、龙墙、纹饰墙的变化,本身成为中国园林建筑的一大特色。园林设计中园路设计有一个总原则,“因景设路,因路得景”。园路在古代建筑园林专著中称为“铺地”。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
中庭或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蓬生袜底,步从个中来。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在《苏州园林》中描述园林铺地,要注意与景观相适应,风格相协调,从而相互生发,产生增值效应。这些园路铺地洋文图案,风格雅致被古代匠师称为“花街”“花界”;被现代人称为“锦绣丹青路”,更被西方人称为“东方艺术地毯……
园林建筑是中国园林意境系统的整体生成的一篇艺术章法。陈从周先生曾强调,我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开路。盖园以建筑为主,树石为辅,树石为建筑之连缀物也。
往事悠悠数千年,和中国建筑史一般,中国园林建筑承载着中国园林之美走过了漫长之历程。起始于殷商时代,源长而势大;当园林美学雨后春笋般地进入宋元明清阶段,或空灵飞动,或华严端重,或集萃有方,或诗意积淀,成为了园林艺术的形态内涵,进一步升华为美学——中国园林建筑美学,并在理论领域中更取得了自己的生存权利。分页:[1] [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