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民居可继承性发展 |
|
来源:中国建筑艺术网 作者:郭艳杰 日期:[2006-3-29] |
|
三、现代本土民居的设计
1、城市住宅的设计开发
1.1 现在城市设计的弊端
社会发展至今,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的环境质量.单一的物质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整体追求,品质低下、居住拥挤、单调枯燥的住宅环境已为人们所厌倦。另外大多的住宅都没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没有注重对传统民居的继承和发展。古和今的脱节是现代城市住宅的特点之一。从市场对住房的需求来看.人们更向往功能型和舒适型住宅。而视觉景观环境质量是功能型和舒适型住宅在心理、精神需求方面的重要体现。城市楼层住宅由于用地限制,又远离自然,以及因防盗、通风、管理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现有的居住模式一一封闭、不便及视觉环境不佳。现代住宅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提升城市住宅的环境品味.营造健康文明的住区环境
1.2 结合传统民居可继承性提出解决弊端的方法
优秀的城市设计,应该有清晰自然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昨天与今天天衣无缝的衔接方法,它不泥古,也不用先去无情的拆毁真古董然后再去臆造似是而非的假古董,不会只摘取某些古代建筑片断和零乱的符号去拼接“古都风貌”。当然也不会简单地模仿外部世界的现成样式,以炫耀的方式伪装“新潮时尚”。城市的形态可能会在某些时段中变化较快,但必然有稳定的内在的文化力量,在始终决定着城市的形态保持文化记忆的延续性,增加城市与生活其间的人们的亲合度,使外在形式不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民族特色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色之间衔接得过于突兀乖张,以至整体形象缺乏“文化之手”的整合力,张扬零乱,而从根本上破坏并阻滞了城市的正常生长。中国悠久漫长的建筑史的精神内涵,是人工和自然的因地、因时、因材制宜的完美应和。特别是中国民居所映射出的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工建筑与自然生态的亲和性,是建筑样态的典范。一个好的城市就是一部好的大书,切割、肢解、涂鸦,进而毁弃,都是极不负责任的。
2、乡土住宅的设计开发
2.1 现在乡土住宅的设计弊端
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的“新宅”,在盲目的崇拜中很多乡土民居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中国的地方传统建筑的形式没有得到合理的继承和发展。
2.2 结合传统民居可继承性提出解决弊端的方法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人们对传统很重视。民间的民居也留下许多因地制宜、纯朴典雅,有着强烈地域风土特点的传统作法值得挖掘学习和借鉴。贝聿明的香山饭店设计吸取了中国江南园林建筑的处理手法,把建筑空间、室内空间与自然融为一体,典雅朴素。它不取宫廷气派,而要中国传统的诗情画意。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新的环境建设项目要以解决现代功能要求为主,若用古代形式去套则很难成功。要认识到传统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是一种精神,对传统要实质地运用,体现传统精神,各民族精神不同的传统样式。
从古民居建筑布局的研究中可以窥见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文化特色。中国民居建筑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结合,但仍以汉文化为主体,是汉文化为主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成分。大家知道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吉林民居发展了自己的建筑布局特点,其最具自己特色的代表是满族的“城镇大型住宅”;族建筑平面布置是前后长两端窄的矩形;蒙古族则采用农村地主大院的传统方式,其境内众多的建筑布局的形成和发展与它当时的人文、经济状况是相契合的。
古民居为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继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总之古民居建筑,内容很丰富,建筑构造上也有些特殊手法,同时也可以看出各民族各地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发挥了巨大的智慧和创造性。它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如气候、材料资源等,都是决定建筑形式变化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也受经济条件的一定限制,若是经济力量强,则房屋构造装修也随之而讲究,如经济条件改变,则建筑标准也随之变化。
传统民居的精神和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也应赋于传统民居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使其成为真正安全舒适,适应环境及使用方便的各类建筑空间环境,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我们在建筑创作上应该借鉴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取外来的精华。今后对于新的住宅建筑,也不能在各地统一使用一种固定的标准设计。应结合当地的固有经验,继承民族的,传统的,乡土的做法是很必要的。分页:[1] [2] [3]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