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园林植物造景的几个问题 |
|
来源:景观中国 作者:易小林、秦华、刘磊 日期:[2006-3-9] |
|
3 形式与功能
园林绿化讲究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植物造景作为园林绿化的一部分,理应遵循这一道理。然而,在现实绿化中常见到有人一味地追求绿地率,追求绿化视觉效果。将分枝低,体量大的雪松种在狭窄的街道上;将本已狭小的活动场地改建成草坪;将承载力高的林地树木砍掉,换成承载力低的草坪……,凡此种种,无不是植物造景中形式与功能的冲突,其结果常常是好看不中用,其原因是缺少对植物造景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思考。
4 科学性与艺术性
植物造景不同于山石、水体、建筑景观的构建,其区别于其他要素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特征,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植物造景是在植物能健康、持续生长的条件下进行的。病态的植物,失去生命活力的植物的景观只能是残枝败柳、枯木废桩,是无法达到理想景观效果的。
科学的植物造景除了满足植物的生理生态、场地功能、视觉景观等需求外,还必须对植物造景的效果进行预见。植物景观是活体景观,随植物生长而发展变化的景观,对植物栽植施工后的景观变化及养护管理的考虑,是植物造景的特色。然而在现实问题中却常存在设计、施工、养护脱节甚至矛盾的问题。而在景观效果预见中常常将生长条件很好的植物作为理想的效果标准,而对植物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相变化、生长速度却缺少深入细致,结合植物栽植场地、小气候、干扰等多因素的考虑。比较明显的是在城市植物造景中,大多数树木的生长体积、生长率都低于同等条件下自然界中的树木,而这一点却没所得到设计师们的重视。
5 植物景观群落
(1)多样性与稳定性问题植物的多样性与群落的稳定性是源于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理解,在自然植物群落中,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是由从小到显微结构的生命,大到巨大的森林树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的结果,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是随种类的增加而增强。而在城市环境中这一群种类中的大多数种将很难生存。因此,城市中的植物类群之间的那种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的关系也很难存在。
(2)种单株与种群体的问题(个体与群体)时下的植物造景中植物配置模式大多采用“自然式”、“三株一丛、五株一群”的零星点缀方式,这是源于传统的自然山水园的种植设计手法。事实上,将植物以群体集中的方式进行种植,其在绿量上的景观累加效应,同种个体的相互协作效应及环境效益都大大优于单株及零星的种植方式。从生物个体发育来看,大多数生物总是以群体的方式生存下来的,植物要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其个体才能稳定地生存下来,单株的种类常因环境的竞争而被淘汰。这一道理在宝钢绿化建设中也已得到证实。
分页:[1] [2] [3]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