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在不同的园林景物中。如怡园的造园者顾子山在浙东做官期间,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怡园中的“锁绿轩”、“金栗亭”、“碧梧栖凤馆”等都流露出他期盼大富大贵的生活态度。
以上两例证明,园林的意境产生在造园前,也存在于园林景物的创造过程中,指导着景物的构筑。虽然意境和景物是两个不同方面,但园林景观的营造构筑,是以园林景点景物所要表达的意境为指导的。如园林景观中建筑的层次、石块的颜色、质地等;水系的曲直、开合;树木的高矮形态,均根据意境的立意要求,并为烘托渲染意境的气氛而确定。因此,园林意境存在于园林景物创造的全过程中。而在园林景物建成之后,它所带给游人的感受,是要游人通过身临其境的感悟,深刻体会景物本身之外所包含的时空。而达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感受。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3.中国的诗画同源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由于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林,因而中国园林可以说是山水画和和田园诗相生相长,并同步发展的。中国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写意,写意与写实的区别究竟在哪里?简单的讲,写实就是还自然的原貌,而不着重渗入人的主观感受。写意则不然,它虽然也要顾及到自然的原来面貌,但却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就象是绘画那样,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发法再现于园内。《园治》所说“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在《园治》中,像这种说法曾多次提及。
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王维中就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以诗情与画意总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但是从传递信息的角度来看两者又是不同的“画意”借视觉来影响人的感官,诗情不像画那么直观,不能单靠视觉来影响人的感官,因此我们把“观”改成“味”。古典园林借助听觉、味觉以及利用时令、气候的变化而赋予诗的意境美的见解在《园治》中也提到了很多。这种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以谋求诗的意境美的做法,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传统。
4.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在园林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园林都有其代表作。在历史的变迁中,一些手法得到延续,一些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园林的发展道路上,民族的融合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的经典作品必然是各个民族优秀精华集于一身。由于战乱和社会的动荡,我们的园林艺术曾停滞,这个断层是无法弥补的,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园林,究竟如何发展,是值得探讨的,也是我们这代人以至于几代设计师应该不断努力的。
《园冶》是讲艺术的,它凝结着中国美学、文艺学、诗品、画论的精华,强调的是虚无微妙,灵感顿悟,曲折委婉,传神写意。率性之谓道,高明的作者能创作千古绝唱,完全是纵情任性的自然结果。这里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园冶》是中国造园学的一本奇书,蕴涵哲理,充满激情,堪称中国文化的一个全息元,不可当一般吟风玩月的书来读,此但可为悟者心传,不足为执斧斤者道也。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造园手法上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并且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意境是中国园林的内涵,赋予园林艺术以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我们只有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才能体会到,并运用到现在的园林设计之中,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只有提高自己才能提升当今园林设计的品位。读了《园说》和《园冶》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也有很多是自己看不懂的,陈从周先生的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余写《说园》,连续五章,虽洋洋万言,至此江郎才尽矣。半生湖海,踏遍名园,成此空论,亦自实中得之。敢贡已见,求教于今之方家。老去情怀,期有所得,当秉烛庚之。”是何等情怀,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似乎这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为了让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继续大放异彩。 分页:[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