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绿化主张用本地的草,野草其实是最好的。绿化屋顶、墙、地面、石缝,能长植物的地方都让植物生长,让自然回归城市,从而提高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舒适度和亲切感。屋顶铺上草后,顶楼就不会太热,同时草皮可以吸纳屋顶的灰尘,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下雨时又可以滞留75%雨水,从而减少雨水的流失,下暴雨时也会缓解路面积水。
保护野草坪在城市中已经蔚然成风,野生植物已经引入居民区,这是很好的现象。我曾看到德国一个学校的孩子们保护的野草坪。野草坪的生物价值要高得多,因为有许多昆虫在野草坪中生存,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可以实行粗放管理;而且它吸收噪音和空气中的污染物,释放氧气的效果也比人工草坪好得多。人工草坪是死的草坪,没有生物,要靠人工浇水、除虫。
我国许多地方的树坑都是光秃秃的,野草被拔掉了,剪下的树枝每年环保部门要出动几十辆车运到郊外,这些与我们的管理水平也很有关系。
古建筑物旁边的大树万不能砍,大树可以遮挡阳光对古建筑物的直接照射,此外,大树还有极好的降温作用,据测定,一棵直径20公分的槐树相当于三台1200瓦的空调的降温效果。多种树少用空调的话,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大城市的建筑物不宜太高,太高则热岛效应非常明显,不利于污染的扩散。老房子应该保留下来,里面可以装修,既保留了文化,又保持了一定的建筑高度。城市中的地面一般是硬化的,尽是些柏油路、水泥路,太阳照射后先吸热,然后再释放,全都是热空气的,没有温差,空气无法流动,因此污染物就无法扩散;同时由于硬化的路面没有通透性,每年因此流失的水量有5-6亿吨。地面如果有绿色植被,地温比较低,空气就易于流动,扩散污染;此外,如果多采用有通透性的建筑材料铺路,就利于雨水的下渗。其实我国许多古建筑中就采用了这些方法,庭院中往往铺的是草坯砖、小碎石或鹅卵石等,既利于植物的生存,从而吸收灰尘和噪音,又利于保存雨水。
现在城市中的许多草坪采用了喷灌的方式来浇水,如果在阳光下喷洒,水很容易蒸发,就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增加了大气的湿度。正确的喷洒时间应在太阳落山以后至晚上10点左右。
我国河道两边的野生植物都拔了,树也砍了,说是树叶会掉到河里污染河水。实际上,树叶掉到河里正好为河里的生物提供了食物。没有树阴的遮盖,河水在阳光的直射下会变得很热,锦江河几年前花了好几亿治理河道,在河底铺上方砖,河道两边干干净净,可是现在水质一点也没变好。可见,硬化河道对水质一点好处也没有。然而就在锦江河旁边,有个美国人设计了一个活水公园,让大家了解自然界是怎么净化水的:河道旁边铺上卵石,河水流过许多植物而逐渐变得清澈,在自然净化过程中,植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种净化的思想现在已经深入到许多发达国家居民区的建设中。生活污水通过居民区中的净化池先行净化,减少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居民区的居民也具有了垃圾分类装筒的意识,既实现了垃圾清运的现代化,改善了环卫工人的劳动环境和劳动强度,最终提高他们清运垃圾的质量;同时能够有效地回收再生资源。
北京也实行"门前三包",门口打扫得很干净,但是垃圾全扫到对面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就很大了。我们的垃圾也应分类装入不同的垃圾筒,以便实行资源回收。
我曾在英国一个小旅馆中看到分类清楚的垃圾筒,有专门放易拉罐的,有专门放报纸的……这些垃圾筒不是由环卫工人来清运,而是由回收工厂直接来搬运。大学中设点专门回收纸张,制成的再生纸不经过漂白,虽然不是很白,但是它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
有机垃圾最难处理,鼓励每家每户自行解决,就是在花园中挖个小坑埋入垃圾,覆盖上土,放上蚯蚓,让蚯蚓分解垃圾。有机农业发展起来,可以用有机肥种花。除了有机垃圾之外,我们的垃圾基本上是可以回收的,可以制成包装物、做家具的压合板等。比如塑料瓶可以制成许多东西。
分页:[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