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夯筑要求和取土法
围堤的巩固首要在于基础:“下脚不实则上身不坚,务要十倍工夫。”堤身则要逐层填土夯筑。常熟堤高一般为一丈。下面五尺分作十次进行。每次上土夯实后得五寸;上面五尺因承受水压较小,分作五次加土可也。每做一层,均要“杵捣其面,棍鞭其旁,必锥之不入,然后为实筑也”。
围区尤其是低乡水区,“不患无坚筑之人,而患无可用之土”,因此,规划取土场地至为重要。最好的取土是和开挖围内灌排水道相结合,或者在附近排水河道的淤浅地段“斩坝戽水”取土。再不然,则需开挖无人告垦的老板荒田。只有苇荡之利的浅水区则“申免其税,听民采土筑岸”。但是,切忌在围岸旁边开沟取土。“就岸取土,岸高沟深,内外水浸,岸旋为土,法之所深忌也”。
常熟各色土壤中有三类最不适于做堤,即乌山土、灰罗土和竖门土。乌山土干燥时坚硬,难以压实,但土质肥沃,庄稼繁茂。灰罗土常分布于乌山土之下一二尺,“握之不成团,浸之则漫患”,据调查,含炭成分高达10﹪~15﹪,容重低,极易透水。竖门土除有乌山土特点外,土壤结构呈棱柱状,干燥时多纵向裂缝,易漏水。如不得已用此土筑堤,必须从岸脚挖沟深三尺,其中填以河泥或其他地方运来的土壤,再用本地土壤筑堤方可,施工难度大。因此,“此等具属一等难工,宜佐以官帑”。
(三)江河大堤填筑技术
战国以降,堤防成为防洪最重要的技术手段。用土堤以御涨水,必须要维持堤防自身的稳定和良好的水力条件。明清年间黄河临河大堤边坡收分规定为“外坦里陡,四二收分”,如大堤高一丈,顶宽三丈,其底则应宽九丈,黄河下游千里长堤,堤身全凭土筑,土方量巨大,势必有一套科学的施工技术。
1,堤防基础清理
清代乾隆年间黄河修防技术总结性著作《修防琐志》中对于堤防基础清理十分重视。“创筑堤工,每有蛰陷之病,皆由堤底虚松。应于筑堤之始,先将本地土上树木草根尽行刨除,行硪二三遍,是平地之病根已除,堤根无虚松之弊,他日可免蛰陷,亦无堤底渗漏之患。然后方铺底土……”
元代至大初江浙行省围田堤岸统一按都水庸田司的五等围岸体式修筑,其中最高的堤防为七尺五寸,明万历年间耿桔将常熟堤岸定为一丈,可见下游泄水已不如元时通畅,水位较高。
长江堤防修筑,亦重地基清理。康雍年间湖北荆江筑堤时须先察土宜,原因是:“一遇缺口,必掘浮沙,见根土乃筑堤基。其所加换者,必用黄白壤。”
分页:[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