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植物景观营造 |
|
来源:《蓝天园林》2009年第5期总第48期 作者:杜波 范妙华 徐云鹏 日期:[2009-9-23] |
|
2.2 植物景观营造
公园内的植物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水上丛林、人工湿地植物观赏区、休闲森林植被区。水上丛林区主要采用缓坡护岸的方式,植物在种植形式上形成“乔木+湿地植物”的水路结合配置方式。此外,大型乔木的种植不但可以净化水源,还可以为水生生物提供多样性的生存空间,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水生植物观赏区,主要采用观赏效果好的菖蒲、鸢尾、玉簪等耐水湿的植物和芦苇、荷花等净化功能强的植物一起搭配。在湖心小岛上主要种植水杉和鸡爪槭,地被主要种植八角金盘、鸢尾、睡莲等观赏植物。此外,在人工浮岛上种植鸢尾、美人蕉等植物。休闲森林植被区除了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体外,林下可增加玉簪、蝴蝶花、紫萼等耐阴湿的植物;路边或草地中间可布置一些观花的地被植物及自播繁衍能力强的波斯菊、蛇目菊等;滨水低湿地带可以种植水生鸢尾、美人蕉等,并配以成片的开花地被植物,形成突出季相色彩和林面倒影水面的景观效果。
2.2.1 整体景观营造的要点
首先,植被景观营造应突出规模与季相变化:春天,狗牙根、荻等呈现满目嫩绿的颜色,毛茛、碎米荠、堇菜等植物镶嵌期间形成五颜六色的小斑块,成片的紫云英更是展现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春夏是大多数湿地植物开花的季节,芦苇和荻花白茫茫的一片显得格外壮观,水蓼的花朵开起来则更像一座座花坛,荷花、凤眼莲的花朵大而美丽,空心莲子草、菱等植物的花朵与水交相辉映显得别具一格;秋天,水杉叶开始变黄变红,漂浮植物满江红、槐叶萍等又给水面添上一片五彩斑斓的外衣,若草等在清澈的秋水下形成的“水下森林”若隐若现;冬天,禾草呈现出红褐色景观。
营造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时,应突出植物群体美,强调远观,成带状或大片栽植,形成一定规模,展现群落整体美。比如在营造水港沿岸的植物景观时,可以采用早园竹和旱柳大面积片植,充分展现其群体美,形成优良的景观;如果过分强调植物种类的丰富,则会使景观显得杂乱且没有重点。应注意远、中、近景的协调搭配,避免过多主体,有时只需一种或几种植物,便可形成优美的天际线,构成宜人的景色。
要利用远山、水面、地被等各种处于不同空间层次的景观元素,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我们可以想像,以远山为背景,堤岸的柳树为中景,错落栽植勾勒出丰富的天际线;近处水面中形成柳树的倒影,恰如一副优美的水彩画,给人虚实结合的美;游人所到之处都可以欣赏到地被和路边植物带来的美景。
2.2.2 局部景观营造的要点
湿地公园是一个以自然景观为主的休闲场所,不可能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能引起游客的强烈关注和兴趣。因此,研究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适合游客欣赏的景观也是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的任务之一。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季节、气象条件合理安排游线,并在适宜的赏景点安排引导游客眺望的设施显得颇为重要。
在设计湿地边缘植物时,可考虑栽植如蔷薇、枸骨等人不易靠近、枝繁叶茂的灌木丛,作为动物栖息场所;或在湿地周围种植可供鸟类等动物食用果实或种子的植物,如梨、山楂及杏等;在生态驳岸上配置生长繁茂的绿树草丛,不仅能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觅食、繁衍的好场所,而且进入水中的柳枝、根系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等提供了场所。园路两侧可采用部分留空或适当疏植旱柳、木槿等,以留出透景线,不宜密植灌木绿篱,以遮挡游人视线,从而导致原本优美的景色无法充分展现。据笔者在一个景区持续一小时观察发现,许多游客对于此类景色都会错过,只有细心的游客才会绕过障碍进行观赏和拍照。
人们在湿地游览时,往往是按照游步道进行游览,但事实上许多景色都无法在游步道上直接欣赏到,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延长游步道,对游客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设置一些木平台和座椅,既可供游客驻足休憩,又可让其有机会远眺美景。
2.2.3 地被植物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中的应用
园林绿化中常用的地被植物在湿地景观中的发展潜力是相当巨大的。地被植物一般是指低矮的植物群体,铺设于空旷场地或适于阴湿林下和林间隙地等各种环境覆盖地面的多年生草本和低矮丛生、紧密的灌木等[8]。地被植物的应用极为广泛,除用以覆盖地面、保持水土外,又具有美观的枝、叶、花、果等,有多样的季相变化和丰富的景观效果,给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野生地被植物应该满足植株低矮、覆盖力强、生长迅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无公害、便于管理和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
3 结语
在湿地公园中,城市湿地公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人们对人工化的园林景观司空见惯时,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一丝清新感,不仅丰富了城市公园类型,而且其独特景观能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湿地作为“城市之肾”的无穷魅力。
湿地公园又是一种生态型公园,是人类亲水性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表现,是对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和拓展,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环境破坏带来的一种认识和反思,也是在物质生活丰富后,人们向往健康、舒适生活环境的一种愿望。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既要考虑到湿地的保护,又要满足城市公园功能上的要求,包括游憩、观赏和教育等。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时,应根据原有植被现状,结合该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发现、选择该公园内最具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作为重点来营建,营造出一个具有该地区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
参考文献:
[1]李湘萍,等.江苏湿地植物群落学特征及分布和演替规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1)
[2]黄成才,杨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8:26-29
[3]李学伟.城市湿地公园营造理论初探[C].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4]潮洛蒙,俞孔坚.城市湿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J].规划师.2003,19(7):75-77
[5]Clark,J.R.andBenforadoeds.WetlandsofBottomlandHardwoodForests[J].Bookdescription.Librarians.1981
[6]王凌,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国园林.2004,1:39-41
[7]包青青.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J].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8]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花卉教研组.花卉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分页:[1] [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