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现代城市中人们对景观的普遍审美心理,针对现代城市中自然式园林的特点,阐述其营造原则和手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自然式;综述;审美;营造
一、自然式园林的审美
1、美感的形成
人类的审美意识是在长期的适应自然与理解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人类对自然美的欣赏是出于基因中所沉积的审美本能,而无需绞尽脑汁的思考,此亦为美感的第一特征:个人直觉特征。
如果美感是需要在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后才能体会到,那势必是不稳定的,因为形成这种美感的逻辑推理等人类理性操作,会随时代发展和价值取向而存在变数,同时也不易广为接受。
2、园林美应体现自然的人化
中国古代哲学倡导的“天人合一”,要求人的内心世界与大自然完美的结合。而海德格尔也曾提出“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感言,自然的人化,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融合了诗情画意的自然。自然美亦有野性的一面,只是园林艺术不同于电影、绘画等其它艺术学科,荒芜、残酷与恐怖并不适合社会化的动物“人”的多数审美观念,在城市环境中便不应体现了。
深层次意义上的园林美,是在大自然景观范畴内营造符合人类生存及审美的艺术境界。景观设计中对自然因素进行组合,将自然美以人工手法进行凝炼、抽象、取舍和概括。虽由人作,“浑似”天开,已属不易,但“宛自”天开的意境更为难得,“宛自”二字,体现了人对自然美的理解融汇和总结提高。
3、被广泛接受的自然属性园林景观
西方古典园林中整体轴对称的布局及植物几何造型的手法,其实是建筑设计的外延,不能归于严格意义上的园林植物造景范畴。在规则式的园林中,人类自身强力意志得以体现,以逻辑的艺术构成对审美心理造成巨大冲击,于是人们心理上的征服欲得到激发,获得很强烈的成就感,但却很难得到自然景观所带来的归属感,借用孔子的话就是:尽美矣,未尽善也。19世纪以后,西方园林在汲取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后,创建了“风景园林”,着重体现自然属性已成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当近代人类意识到征服自然的荒谬,以及和谐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重要性的时候,体现自然属性的园林终于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
4、现代城市中自然式园林与古典自然式园林的差异
中国古典自然式园林是一种意向型的艺术形式,它的核心在于当时造园者对自然山水的认识形态和抽象理解,其不可避免的受到生产力和时代的局限,此外古典园林的服务对象也只是寥寥数人,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当时的一些造园思想、价值取向并不符合现代人的观念,这便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必须锐意发展。
时至今日,人类文明巨大的更新和发展,使得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也随之改变,这便要求现代城市中的自然式园林,必须以现代人对自然美的理解和认识为基础,对自然美进行抽象和概括,即余秋雨先生所提出的对古老艺术形式的现代阐释。比如生态的观点,古人认识不到,而作为当今的园林设计者,则应将其作为自然美的一种内在逻辑进行考虑了。
二、营造原则
本文从人的体验、自然生态两个角度阐述现代城市中自然式园林的营造原则。
1、自然生态
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营造,园林景观都与自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是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者,占据了首要的位置。
城市中自然式园林营造的根本任务,除了展示给人们自然形式的美,还有一点就是调节人居环境中的生态平衡,这同时也是自然美得以展示的前提。
城市景观中的生态原则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及可持续城市。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的融合,让科学的生态自然构成融入到人的生活之中,让人们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的过程。
单纯从景观营造角度考虑,生态原则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规则式的景观易滞于呆板,而自然式的园林往往流于散漫。在对自然式景观的控制方面,除了设计者有意为之的设计手法的控制,生态的营造原则也同样可以发挥作用,并且这是基于自然景观内部的一种潜在秩序,较人为的控制更为科学合理,不露痕迹。
2、人的体验
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不是一幅二维画面,也不是一处三维的空间场景,而是人身处其中的体验。——西蒙兹
设计“人身处其中的体验”,可以说是“以人为本”思想最为直接的贯彻。以此作为景观营造的指导原则和功能优劣的评判依据,可以使我们的设计更具人性化和合理性。
人身处其中的体验涵盖诸多方面,包括人体对外界的各种感觉,以及通过将这种感觉映象到人的认识范畴以后,所激发的内心触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吾尝求古仁人之心”的一种理想心理状态,而不同景物所触发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感慨,才是生动的真实写照。所谓情景交融,少情则景黯然失色,少景则情矫揉造作,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自然景观营造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必须以人的心理活动对其构成内在逻辑制约。游客的心理体验,已成为景观营造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现代城市的高度社会分工导致了现代人生活的重复性,先不说这是人类的进步还是自虐,但这势必造成现代人心理上的枯燥和空虚。当现代城市满目皆是笔直的道路,棱角分明的建筑甚至四角的天空时,寻找遗漏下来的自然的阳光,已成为一种普遍城市心理。
城市中自然景观营造,是缓解这种局促心理的有效手段。对城市的整体进行人工的自然化,在园林绿地中体现自然的人工化,从整体规划和局部设计两方面着手,实现人居环境功能需求和自然景观的统一和谐,最大程度上满足现代都市人触摸自然、接近自然的心理需求,最终达到我们所预期要带给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灵体验。
三、营造手法
现结合石家庄高新区珠峰大街绿化工程(以下简称珠峰大街工程),将现代城市中自然式园林的营造手法做一介绍,与其他园林形式营造的共通之处,不再累牍,在此择其特点,从微地形和植物群落两方面展开叙述。
1、微地形的营造
运用地表雕造的手段,在城市道路用地内,构造起伏的山丘,这是河北省内街道绿化的一个崭新尝试。在珠峰大街1440m长,32.5m宽的路侧绿带内,用18000m3土方堆积自然地形,其最高点对应便道外侧的相对高程为1.7m,坡顶至坡脚水平方向距离3m≤L≤6m,地形坡度i≤300,地形走向基本与道路走向保持一致,整体景观效果绵延起伏,一气呵成,以体现自然山脉的神韵。
(1)体现出的优点
①道路是城市的交通环境,特点是线形通直。视觉感受中,某一种线形大量重复,就会产生厌倦,而和缓起伏的地貌形象运用能给布局严整,规则重复的街道景观,增加雅致,亲切的感觉。
②通过起伏地形的营造,可以形成山顶、山坡及山谷等不同条件的局部环境,再根据自然式地形、地貌的起伏、进退以及植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植物配置,使得不同习性的植物都可以找到合适的生长环境,有利于植物多样性的体现和丰富的自然景观的形成。
③微地形的营造在同等的绿量的条件下增加了绿视率,弥补了植物材料工程初期高度不够的缺点,增强了消除噪音的能力,增加了休憩者的安全感。
(2)需注意的问题
①微地形为自然山脉的人工意向凝缩,建造过程中应模拟自然山脉形态,处理好起伏、缓急和进退关系,不可牵强造作,刻意为之。
②设计微地形前应对场内土壤结构类型作出分析,以此决定微地形坡度控制范围。对场内管线敷设状况进行了解,并作为微地形轮廓及走向的影响因素之一,避免造成日后管道维修的困难。
③微地形营造主要是依靠施工图上的等高线进行控制,但仍需施工人员根据设计意图现场发挥,而不必完全拘泥于图纸和坐标,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因为我们是要表现大自然的神韵,所以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尽情挥洒,全凭兴致所致。
④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大型机械的入场碾压,这对土壤的结构和密实度都会产生影响,不利于日后植物的生长。如确需机械完成,建议使用勾机,不要使用铲车,以减小碾压的程度。
2、植物配置
(1)自然风景式园林植物配置应首先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珠峰大街工程首先选用喜光性强的先锋树种,如中山杉、新疆杨、千头椿、合欢等,同时辅助适当工程措施,定植大规格的建群骨干树种雪松,在上述树种定植成活,形成主要框架后,再按照自然界稳定的植物群落构成规律,植入半耐荫、喜湿润的金银木、小叶朴和玉簪等种类。
(2)植物配置中的多样性原则以及乔、灌、草、地被的垂直配置比例的掌握。物种的多样性可以增强园林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同时又能丰富景观层次,提高园林景观价值。但对多样性的追求决不能陷于盲目,必须依照科学的植物习性及生活谱型。某一地区天然植被的生活型谱,可以看作是当地气候条件下允许植物最佳垂直结构配置的模式。珠峰大街工程应用各类植物92种,并且参考了石家庄地区天然植被的生活型谱,以增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3)依靠群落优势种控制生态平衡和景观效果。
基于自然群落中的机械关系,一定环境下的群落中必然有其特定的优势种。优势种在群落中保持着最大的个体数目,其势必对整个群落中的各种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挥主导作用。珠峰大街工程中选用雪松做为整体群落的优势种,并围绕雪松展开和处理自然群落中各种植物的配置和关系,这样各植物之间既可和谐相处又能各得其所、表现良好。
优势种的作用在景观方面,则体现为构成植物景观的主干树种或基调树种,从而实现景观效果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此外,主干树种在局部区域的疏密、大小及有规律的变化,可以形成整体景观效果的韵律和节奏。
(4)植物群落的具体建设中还应考虑到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与动物和微生物的关系,如鸟类的取食偏好、昆虫的取食及寄生习性与植物种类之间的关系,土壤微生物与植物根系的关系。在珠峰大街工程中,我们在植物群落中配置了为鸟类提供食物的浆果类植物,并且种植了一定数量有根瘤和菌根,具有固氮能力的植物品种。在下一步的管理维护中,我们将会考虑如何通过调节群落的植物种类和群落的结构,来调节园林中动物种类的分布及动物之间的关系,以期最大程度上减少日后维护成本和人为因素对植物的干扰。
四、结语
当现代生活中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轮廓、脚下的地平线都快成为抽象名词的时候,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中,营造这样一种自然的景观,让人们通过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更替;通过叶枯叶荣,感受光阴的迁移;通过池塘的汇集,聆听自然的雨;通过枝叶的摇动,触摸自然的风。我们认为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对大自然的人工再现,上升到哲学高度,即是老子《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大道无为。
理想总在高处,需要我们的用心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李泽厚著.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3]万叶等编著.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BrownB.J.,2001,ReconstrucingtheRuhrgebiet.LandscapeArchitecture,April:66~75.
[5]Newton,N.T.,1971.Theaestheticsofecologicaldesign:seeingscienceasculture.Landscapejournal,16(1):46~59.
[6]俞孔坚.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
[7]于志熙.城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8]梁隐泉,王广友著.园林美学[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9]姚亦锋.现代城市公园平淡朴实的审美与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4(8).
[10]同济大学.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11]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12]北京市园林局.北京园林优秀设计集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1、于向雄/1961年生/男/1986毕业于河北林业学院/石家庄高新区园林绿化处处处长/经济师
2、高鹏/1980年生/男/2001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