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渗墙混凝土浇筑常见事故及处理方法 |
|
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作者:马平均 阎伟忠 日期:[2006-12-1] |
|
串槽是指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从浇筑槽孔流入相邻非浇筑槽段,导致混凝土浇筑串槽。黄壁庄水库副坝防渗墙Ⅳ-038槽段浇筑时曾发生串槽事故。
2.7.1串槽原因混凝土浇筑槽段与非浇筑槽段即一、二序槽段施工间距小,且两槽间的地层存在薄弱带,孔深较大,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冲击力大,以致击穿两槽段间的薄弱带,使混凝土流入相邻的非浇筑槽段,从而导致混凝土串槽。
2.7.2预防措施a.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规范施工,严禁一、二期槽同时施工。b.充分考虑地质情况,使槽段划分科学合理,避免出现过大或过小的槽段。
2.7.3串槽问题的处理发生串槽问题应查明情况,如无其它问题,可在清除表面混浆后,加大混凝土浇筑强度和浇筑方量,继续浇筑。因为串槽发生后混凝土浇筑量增大,要防止混凝土浇筑速度过慢而使混凝土凝固无法继续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成墙后,串浇的相邻槽段重新施工。
2.8断桩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发生机械故障,混凝土供应中断等,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导致槽孔内混凝土浇筑中断过长,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无法继续浇筑造成断桩。黄壁庄水库副坝防渗墙Ⅳ-056槽段浇筑过程中因导管上浮处理时间较长,造成混凝土堵管、筑管最终形成断桩。
2.8.1断桩原因a.Ⅳ-056槽长8.8m,槽宽0.8m,平均孔深64.46m,清孔时泥浆质量较差,浇筑混凝土前槽孔内又采用加膨润土和碱的方法清孔,清孔不彻底,导致槽内落淤过大。b.浇筑时,料口把关不严,散落于槽孔内的混凝土散渣过多。c.由于以上原因,沉渣与混凝土形成混浆层假面,假面过厚产生的粘着力和挤压力,对导管的握裹力较强,导致导管上浮,但起拔导管和重新下管均难以实现。d.混凝土浇筑时为夏季高温季节,处理事故时由于经验不足,间隔时间较长,混凝土凝固而导致堵管、筑管。
2.8.2预防措施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管理,防止机械事故和混凝土浇筑的其他事故,并保证清孔质量、混凝土质量及供应强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8.3处理方法a.如断桩位置较低时采取返工处理,重新造孔。b.断桩位置较高时可采用明挖法凿除表层不合格混凝土重新浇筑常态混凝土成墙。c.对于临时工程或次要部位受工期或其他条件制约,且对工程影响不大,不返工处理的,可在凿除表层混浆混凝土,清孔处理后继续浇筑混凝土并可采用灌浆法处理。d.对于重要位置不易重新造孔成墙时,可在上游迎水面采用补墙法处理。
3、结束语
混凝土防渗墙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常见事故的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处理时一定要按照实际情况并结合规范慎重处理,尽量减少连环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防渗墙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减小经济损失。 分页:[1] [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