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品应用 | 工程撷影 | 项目管理 | 施工技术 | 工程监理 | 工程养护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施工技术 >> 理水工程 >> 正文
·土方工程 ·筑山工程 ·理水工程 ·园路工程 ·种植工程 ·其他
 

 

叠山理水工程解读
 
作者:耿刘同 日期:[2017-4-5]
    叠山理水是中国造园最基本的手法,随形就势,削低垫高,引水成池,筑土为山,使得园林景致山美如画,水秀如诗。叠山理水创造的山水景观往往可以再现大自然的靓丽风采,成为园林中的主景或形象标志,美不胜收,令人瞩目。如一位学者所言,建筑小品是凝固的美,园林绿化是含蓄的美,而叠山理水则是凝固没雨含蓄没的完美结合。

    理水——古代园林的命脉

    中国古代园林中的水,大到浩淼无边的江河湖海,小到涓滴细流,都是造园家所不肯放过的水景塑造对象。没有水的园林几乎没有,有了园林的构筑,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水,也被纳入到园林的景色之中加以利用,这称之为理水。水在园林艺术中的运用,又一次体现园林是人化的自然这一评价。

    古代园林中,最通常出现的水景是水池,水池的名称很多,有称之为金鱼池的,有称之为湖的,有称之为沼的。凡是有水池出现的园,不是以它为全园的中心,便是作为园内一个景区的中心,而且往往与假山相配合,构成山水园的基本格局,这是造园的最基本的结构条件。

    水必须有源,水入园处的处理要自然,下游也要有所交待。出园处的处理和入水口一样重要,这样,园池中的水才能活,才能静中有动,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即使一潭死水,也能产生活的感觉。土和石都是构成真山的材料,由于人工的采集、堆叠,就成了假山。水是构成江河湖海、激流飞瀑的元素,经人为的治理变化,就成了园林中的水景,要说它们是假湖、假溪、假瀑布,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这和现代通用的人工湖、人造瀑布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古代园林中水的形态有更多的讲究与追求。

    和假山不一样,水池的形状,不是由水形成的,而是堆叠土岸和石岸勾画、约束出来的,园林中水池的平面,几乎都是不规则的,有的只在临水主要厅堂的前方,砌成整齐的方形泊岸,实际是厅堂的露台伸到了水边,这种不规则的平面,要表现出自然界的各种水边的野趣,有突入水中的,有凹进岸边的。用土堆筑不能表现的,就用石来点砌,由沿岸的山石与池畔的假山叠成一气的,就称为池山。《园冶》中说:“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把这种山与水互相依存、互相映照的池山排为园林中数第一的景致,主要是指的水。水是园中必备的景物,有时,因为有水才有园。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是因为北京西北郊的泉流汇聚,形成北方少有的“西湖景”水乡情致,才在这里选址造园的。造园的第一步,就是展拓水面成昆明湖。所以乾隆皇帝有一番话说:挖湖是为了治水,有了湖山的胜景,会没有亭台的点缀吗?这是造园先理水的典型事例。古代园林中,有一类水景园,其实,现存的绝大多数的古代园林,都可以归纳到这一类型之中,只有少数园林是缺水、少水的。有人说,紫禁城内的乾隆花园就看不到水,事实也是如此,一无池,二无沼,但它在里面建有一个禊〔xì细〕赏亭,亭内地面铺石,凿出一个盘曲的石槽,称为流杯渠,这是模仿兰亭修禊的故事。石槽上方有一贮水的缸与石槽通连,石槽一经放水,便可以浮着小酒杯流动。这里的水,可以说是园内的唯一可见的水。同时,这个以叠山取胜的园子,还叠出一些涧谷、飞桥,虽不见水,也把水隐喻了出来,是一种以虚代实的手法。这种手法在许多园中被运用着。

    另一个少水的园子是苏州的沧浪亭,园内的水池与整个园子相比,是太小了些。但沧浪亭园门临水,从门前看,沧浪亭像在一个岛上,必须通过石桥才能进入,园外的水,弥补了园内水的不足。其实,颐和园中的南湖岛、嘉兴南湖的烟雨楼,都是四面环水,岛上无水,并没有人提出这里无水的问题。

    皇家园林的总体布局,存在一个一水三山、祈求长生不死的模式。这一水三山中的一水,是指海而言。所以圆明园中最大的水面称为福海,海中的岛上建有蓬岛瑶台一景,蓬岛就是指海上三山之一的蓬莱。颐和园、北海以及古代曾经皇家营构过的水域,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等,都有这样的寓意,这都是园林中的大水面的处理。这些水面都需要有丰足的水源,并为了保持湖水的洁净、充足,需要有蓄水、供水、防淤、排涝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相配套。所以,在园林的理水过程中,需要有高深的工程技术知识。像昆明湖这样一个3300多亩,既有观赏功能又有蓄水作用的水域,原来在它的西部还有高水湖和养水湖用来实现沉淀和供水的作用,以保证昆明湖的澄清和一定的观赏水位。湖的出水口也考虑得很周到,环湖还另有可以节制调控的八个出水口,用于排涝和灌溉周围的农田,其中有一个出水口专门通往圆明园中的福海等湖面。主出水口放在南端的绣漪桥下,泻入长河,成为帝后乘船来园时的水路,也是城内三海等处用水的水源。这是一个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的项目,至今,昆明湖还部分地担负着上面提到过的一些功能。它更能使游人沉醉于碧波荡漾的优美景色之中,流连忘返。

    在自然风景园林中的水系,是非常重要的水景保证。杭州西湖的水源,主要由溪流注入,然后导入运河和城河。而济南的大明湖,依靠泉流汇聚,流入小青河,归于渤海。玄武湖湖水来自钟山北麓,几经周折,分口注入长江。这些湖景的保持,全依赖于水系的保持,从古至今,它们都与国家河道工程关系密切,并且是城市建设的一个既是生活、生产需要,又是美化城市风貌的重要方面。

    私家园林的水面较小,且都串联在城市的河网之中,没有河网可串的,靠地下水,凿井人工灌注。这些园林的观赏要求,主要是对水的要求。一是水位要求恰到好处,许多小园的岸边叠石,需要在露出水面的一定高度看,才能欣赏到最佳景致。二是要活,凡是死水,要用山石堆叠遮挡,做出一个假的活水源头,或者出水的地方。在一些园林中,故意将临水墙的根部,做出券洞,使水进到墙的另一边或建筑的基部,取得活水源头的效果。三是要曲,水道要弯转有度,不能一眼望到头,这是水上障景的手法,另外还要用山石、建筑、花木来掩映。四是要宽窄相间,空间上要产生变化。五是要分出景区,一区一水,一水一区,区区有水。园林中水的得景,不只是池景,还另有一些常用的手法。

    瀑布是水景,山石洞口的瀑布,模拟水帘洞。落差不大的湍流,模拟山泉的川流不息。山石中淌过的小溪,又酷似幽谷中的涓涓细流。出现这些效果,一是要水,二是要石。水主要靠地形变化,将高水位的湖水引到地形低凹的地方成景。谐趣园中的玉琴峡,就是利用自然山石所形成的地形,引来昆明湖后湖的水,加以引导造景的。在没有自然地形可用的情况下,可将建筑屋面的雨水用天沟归集到山石顶部预留的贮水坑洞中,下暴雨时,山石叠出的涧口就涌溢出漫流的水溜,成为瀑布,这是一种“坐雨观泉”的趣味;不下雨时,山石所堆叠的峭壁涧壑,使人联想到瀑布水景。这里的叠石堆山,是模仿自然界的山涧。这种处理方法,技艺相当繁复,平缓的山泉堆叠,不但要激起水花,看到淌过的水溜,还要听到水声,潺潺淙淙,使人未见其景,先闻其声,凭着声音寻去,才能看到,要走到近旁,还得绕过山石廊榭。要叠出这样一景,须有一定的技法,选石很严格,有所谓送水石、劈水石、激水石等等名目。顾名思义,这有声有色的水景,不是偶然得来的。宋徽宗赵佶在东京(开封)兴造艮岳,就有依真山贴巨石而成的“瀑布屏”一景,当时在山后用水柜贮水、人工放水,很是壮观。

    古代园林中水的另一种形态是泉。济南是泉城,赏泉、听泉、品泉,都是园游的内容。在风景名胜中,都要有泉这个景。兰州的五泉山,五泉并陈,瀑布悬空,清流漫地,可听可赏。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杭州西湖有虎跑、玉泉、龙井三大名泉,都是可赏可品。第二泉边上的竹炉山房,就是专门用来品评第二泉水的所在。

    园林中的水,我们已从一池、一湖,说到了一杯。最后,还要说到大处去,即江南三大名楼所凭借之水。黄鹤楼建在长江边上,滕王阁建在赣江边上,岳阳楼建在洞庭湖之畔,这几座几经毁建的名楼,与它们所凭借俯瞰的江湖之水,组成了统一的景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黄鹤楼下的长江烟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滕王阁下的赣江秋水。“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这是岳阳楼下洞庭湖的万顷波涛。更有将大海摄入画面的,这便是山东的蓬莱阁。

    古代园林的水景运用,随处都可见到。有一首描写明代北京勺园的诗,其中两句:“到门唯见水,入室尽疑舟”,这是说水的景观效果。另一首著名南宋诗人陆游的诗《沈园》,其中两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是园林水景所产生的情。

    叠山——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创造

    最典型、最独特的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要数假山。

    和水景园中的水一样,假山是对山林环境追求的体现。是祖国山河在庭院中、园林中的模写,是对自然山川深入观察并加以传神刻画、仿造的艺术品。它的出现,使中国园林从概念到形象都区别于任何外国园林体系。历史证明,它对国外的园林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仍在扩展之中。

    假山,可以分为土山、石山、土石结合山三种基本类型,以土山的出现最早。

    在古代造园手法中,就有挖湖堆山的巧妙运用,这种始于秦汉的工程技术,是在平地造园过程中出现的,和园林的起源一样,帝王园林最早采用。平地起土,堆积成山丘,也形成了池沼,一举两得。颐和园后溪河,将改造开挖时的泥土,堆积在北岸,形成山丘,屏挡园外街市的喧嚣。经过现在计算,这一带山土的体量与河床的容积,几乎相等,证明是挖湖堆山。土山经风雨冲刷,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山脚用石块垒砌防护,这便是土石假山的雏形。

    积土成一定高度的山,须占很大的地盘,在面积有限的园林中难以做到,于是在土石山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叠石假山。这种以石叠砌的假山,可以得到高耸的效果,也可酷肖峰石嶙峋的自然界山景。现存古代以各种石材建造的假山,千姿百态,搜尽了自然造化的奇峰怪壑,加以缩小再现。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古代假山艺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以假山著称的名园很多,北京北海内的静心斋,苏州的环秀山庄,扬州的个园,上海的豫园和苏州的狮子林,都是以假山而著称于世的名园。其中,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独树一帜,把假山艺术推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极致。这些名园中的假山都以叠石假山为主。

    石山又分成两大类,一类叫湖石山,一类叫黄石山。湖石是指太湖石,这是一种灰白透青的石头,石形千奇百怪,上面有许多透空与不透空的孔窍。被称为湖石的,也不完全出在太湖,北方就有北太湖石和土太湖石,颜色也不一定是青白色。但是被唤做湖石的一般外形多为曲线组成,总的感觉是圆的。另一类黄石山的石材,外形多为直线构成,颜色呈黄石或棕红色,总体感觉呈方形。狮子林是湖石山一类,由于湖石的形状,经过拼砌很像一群狮子,便有了这一名称,并成为假山中的一个流派。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和颐和园内,都有狮子林的摹本。狮子林像狮群,只是神似而已,并不是用湖石塑造狮子,更没有眼鼻口耳的具体刻画。清代有一个董道士曾在扬州堆叠过一座名为九狮图的假山,在一般情况下看,并显不出特别的好处来,但大雪以后,却真的能数出九头活灵活现的雪狮子来。这座假山今天已经不存在了,但从这段传闻中,我们可以想见其中的奥妙,这种借自然界的变化,所得到的艺术效果,正是假山艺术出神入化的创造技法。同样的巧思表现在现存的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藏书楼前的假山里。这是一座以湖石为主的假山,山前是一座水池,全山倒影池中,在丽日当空的白昼,池中总可以看到一钩新月的倒影,幻现在假山的倒影之中,这个人造的不升不落的月亮,原来是堆山时精心设计的。那只新月的倒影,是预留的石缝中所露出天空的倒影,古人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景色描写,有此一景,就使文津阁前的假山,生意盎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绝大多数假山,都是本着整体看主峰突起,四面呼应,层次分明;走近看脉络清楚,洞口半隐,蹬道迂回;走进山洞,有的在平面展开,弯转曲折,有的洞内有台阶可以上下,洞内有各种处理的明窗、洞隙、孔眼引进日光,明暗有致,既感到身在洞中,又不致摸黑前进。有的洞内,还藏有石屋,设有石凳桌椅,可以休息。洞内的山道往往在山顶与山外的登山石级相会合,构成循环往复的通路,达到洞内、洞外、山顶、山脚都可游赏的目的。而且,甚至在中途故意做成一些不通的岐路,错走了要折回原地重找出路,给游人平添了许多迷途知返的趣味。

    苏州的环秀山庄的假山,占地很小,进入山内很有看头。这座假山,用小块的太湖石拼合而成,整体感却很强,接缝处的灰浆都隐蔽在拼缝的里面,非常自然。钻山一游,景致丰富,单是迂回的山道就有60余米,令人惊叹山石匠师出人意外的想象力和模写能力。山内两处石屋,一处采用自然山洞的形式,顶壁都是山石砌叠而成,酷似自然形成的溶洞;另一处称为石室,顶壁都采用普通的房屋室内处理办法。区区小山之内,两处石屋的变化,是煞费心机的。比环秀山庄占地更小的著名叠石假山,有扬州的片石山房和小盘谷。片石山房出于明末清初绘画大师石涛和尚之手,现虽只剩原物的一半,但峭岩深壑,一峰突起跃出园墙,颇具画意。小盘谷的妙处,在于山与水的结合,它具有环秀山庄的假山长处,更巧妙的是,山和水平分秋色,互相辉映,进入山中,几处路口临水,以石洞框取对面水阁凉厅的倒影,有着无限的诗情画意。而在水阁凉厅中凭栏看山,主峰倒映入池,别是一番情意。规模巨大的假山,在私家园林中有上海豫园的大假山,传为明代叠石名家张南阳的作品,这是一座黄石堆叠的假山,重峦叠嶂,气势很大。

    在皇家园林中,以假山闻名的,还有北海的静心斋,这是以北方石材堆叠的,规模很大,在中心湖面的四岸展开,峰势舒缓,无论从哪一个方向看去,都能得到峰峦叠翠的壮观景色,可以说,它在北京地区首屈一指。颐和园中的许多大型假山,不但体量庞大,而且艺术价值也很高。由于这些假山,多数都是主景的陪衬,而被埋没。如前山佛香阁两侧的大黄石山和后山四大部洲象征铁围山的假山,都高达20多米,外形气势恢宏,山内岩洞千变万化,所用石材之大,是任何现存古代假山所不能比拟的。光说搬运这些石头就不容易,何况将它们堆叠成有形、有趣的假山呢!这两处的假山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它们与真山相交接,溶为一体,精彩之处,真假难分,以假乱真,以真乱假,有的地方,真会将真山错认为假山。

    这里,我们还要重点描述最有特色的一处假山,那便是扬州个园内的四季假山。这一处假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园林再现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宗旨。一般说,假山模仿真山也应有四时的景色差异。个园山石匠师的匠意,却在于在同一时间里、同一季候里用假山表现出四季。把一个时间的概念借用空间表达出来,这正是我国传统艺术中常用的一种写意手法。个园的春、夏、秋、冬假山,不仅妙在它的组合,四座假山堆叠的艺术性,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中被视为秋季的黄石山和夏季的湖石山,孤立起来看,都可以说是同类假山中的精品。黄石山还可以进一步说成是同类假山中的极品。

    个园的春山是由园门以外两侧山石围起的竹圃开始的,数十竿竹子里,间或栽立着几峰石笋,疏落有致,不丛杂,不渲染,并以山石向园门内的道路延伸,似乎这春的勃勃生机要向园中送去。顺园路左拐,一座湖石假山展现眼前,它在一池清漪中浮起。一座弯转平桥由岸边伸向水中,再折入水中的岩洞里,只此一桥,占尽了湖石池山的风采,出人意外,不必踏上桥板,已勾起了对岩洞中景色的悬念,已领略了夏季水洞中的清凉,加以山顶浓郁的常绿植物的配置,它确是夏季的山。循夏山到达山顶,可进入园中主楼的上层,秋山就展现在楼栏之外。沿楼廊走到尽头,便可进入秋山峰颠。这是一座黄石假山,石色近土红色,只此一色,便生秋意。这座山的好处,还在于它与主峰以外的配峰的呼应,在于它山势脉络的连贯。如果说,那座夏山是以池中的水找平了山脚,这秋山却是以地找齐了山脚,仿佛一幅画的底边,一刀切似的平整。真山当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此它好就好在不撇开假字,偏在假处出奇制胜。要说个园中的秋山是叠出来的,不如说它是摆出来的,摆得那样得体,那样平稳,那样舒服,那样既符合自然界的规律又可人心意。在那山中的一方隙地,只几块石头,就够人流连一番,回首望去,山顶住秋阁的一角飞檐、山腰只一步即可跨过的玉石天桥,才使游人记起身在假山之中。出了秋山,折往南边一座厅堂的前脸,便是冬山的所在。它藏在这全园唯一的半封闭的小天地里。这冬山只一个藏字便点了题,从颜色上看,它纯由白色的宣石叠成,俨然一座雪山。这座雪山背靠园墙,隔墙便是园门外的春山,墙上整齐地排列着圆形的漏洞,可窥视内外景色,也是冬山与春山之间的沟通,有人将它解释成冬春之间的周而复始,果真如此,在这个有限空间里所显示的四季景色,则是无尽的了。

    假山艺术,是中国古代园林的重要特征,也是园林建筑的特有形式。从古代现存的实物中,从现代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它那特有的风采和很少受到外来影响的独到的艺术个性。

    最后,附带说一下假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置石。它是以单块的石头,陈设在园林的庭院之中,故习惯称之为置石。这种置石多采用太湖石或者与太湖石的“瘦、透、漏、皱”特征相似的石头。什么叫“瘦、透、漏、皱”呢?原来,太湖石在水中长期形成千奇百怪的形态,有许多孔窍和空洞,这漏字就是指石头上自然的空洞;透字呢,指空洞和空洞之间有相通连的孔道;瘦是石头的大外形不臃肿;皱是说石头表面有丰富的天然纹理。著名的太湖石大都称为峰,如绉云峰、端云峰、冠云峰等等。它们都是能说出来历和故事的名石。扬州原有一座九峰园,就因园内有九峰太湖石而得名。乾隆皇帝看中了其中的两峰,被运到了北京,两峰中的一峰被置于清漪园内的石丈亭院子里。把石头称为丈人,也是有来历的,宋代画家和书法家米芾〔fú扶〕,在官任上看到衙门后院的石头,极为喜爱,特别穿上官服下拜口呼石丈,这便是石丈的来历。民间绘画中,米颠拜石是著名的题材,可见古代对石头的偏爱。园林中供观赏的这些奇峰怪石,其开采、运输,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宋代在开封建艮岳时,从南方起运太湖石,先要用泥土将石上的孔窍填实,然后再包装上路,运到目的地,再将石头浸入河中,剔刷泥土,这中间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工。

    明代官僚米万钟,为在北京的海淀建勺园,收集奇石,他曾在房山看中一块有极好观赏外形的色青而润的大石头,凿下以后,运到良乡就运不起了,无奈弃置路旁。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下令将这块石头运到清漪园乐寿堂院内作为点景屏嶂,取名为“青芝岫”。因为有米万钟中途停运的事,所以民间又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败家石。这块石头长七米,高五米,厚三米,是置石中最大的一块。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郁金香
相关内容
· 理水工程:岭南园林理水
· 理水工程:浅探圆明园理水
· 修山理水文化下的沈阳景观新地标
· 理水工程中居住区水景造型形式
· 模拟自然的园林理水常见类型
· 浅析园林理水工程静水池设计
· 理水工程:居住区水景造型形式
· 岭南园林理水——水型
 文章搜索
关键字  
类别一  
类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