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盐碱地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
来源:园林学习网 日期:[2015-12-7] |
|
一、工程路段基本情况
该路段为沉降平原粉砂淤泥质海岸地区,土壤属于滨海盐化潮土和滨海盐土。该路段是在盐田卤化池环境下海水灌泡形成的重盐土地带修建的路段。绿化工程面临土壤含盐量高、地下咸水位高、地下水矿化度高,土质粘重、质地板结、盐碱涝洼,立地条件差,适宜的耐盐碱树种少,造林绿化难度极大。是当今国内外绿化施工的难点。土地重盐碱化和淡水紧缺是该工程的主要限制因素
二、工程设计施工总思路
对于该工程的施工,需要进行科技攻关和技术性突破。
我院将采取既系统利用国内现有改良盐碱地技术,又突破传统做法,创新的应用我院在盐田卤化池环境下水盐动态监测、降盐治碱、土壤培育、绿化模式、废物综合利用等创新技术内容和重盐碱地治理、绿化集成技术模式。
突破传统做法创新地研制人工土壤、盐碱地改良肥、土壤改良剂技术;利用生物转基因技术,科研培育、引进筛选抗盐树木、农作物、草业等新品,解决适地适生、农林牧高产高效问题;
三、土壤改良技术
该滨海地区盐土的水盐运动具有特殊性,即在干旱季节,地下水不会因土壤蒸发而显著下降,雨季到来时,地下水位很快上升,甚至形成地面滞水,致使1m土体中在雨季也不会产生明显的脱盐过程。
该工程段盐碱涝洼,立地条件极差,排水降盐治碱、土壤培育、科学配植抗盐树种是必须解决的核心技术难点。我院的技术思路是:
依据盐碱地综合治理、土壤培肥熟化、特殊植物栽培技术以及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原理,实行一整套完善有效调控潜水深度和植物主要根系分布层的含盐量的暗管水平排水技术,解决滨海盐土脱盐碱化的难题。
以“浅密式”暗管排水降盐的一整套施工工艺、方法和先进的土壤培肥技术,有效调控土壤含盐量、pH值及总碱度,从技术上提供在滨海高盐地区进行大规模绿化的保证。排水系统将来要与市政雨水管网直接连接,以使甲方节省长久维护费用。
将控盐、治碱、改土,贯穿于该绿化工程建设的始终,施工期要做,养管期也要做。该技术是我院解决滨海重盐土地绿化技术难题的关键支撑技术。
在此技术前提下,还要综合利用物理改良、化学改良、水利工程改良、生物改良等措施。
目前国内外改良盐碱技术归纳起来有:
1、物理改良:平整土地、深耕晒垡、及时松土、抬高地形、微区改土。
2、水利工程改良:排灌配套、蓄淡压盐、灌水洗盐、暗管排盐。
3、化学改良:调土壤化学改良剂技术;过磷酸钙、腐质酸、醋渣等。
4、生物改良:耐盐碱乔灌草科学配植,盐碱地改良肥、专用肥等。
四、绿化设计和植物配植
此项工程综合运用景观规划学、生态学等学科指导设计,定位于沿海绿化建设和生态体系相结合,使该路段具有生态意义的“绿”;设计从实际出发,以充分体现滨海特色为构思轴线,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综合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点、线、面、大小组团互相融合的布局方式,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生态型道路绿地系统。
将根据宾海盐碱地环境条件和植物特别是盐生植物生态习性,做到适地适树,以绿为主,绿美结合,按人们的审美要求,在高低、疏密、层次、色彩、比例、群体组合、个体形态等方面协调统一,以求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植物配植结力求构简单、美感、遮荫、环保为重要功能:根据道路两侧建设布局,以不透式——半透式——透式——半透式——不透式,构成具有特色的园林绿化系统布局结构。
配植植物品种,以耐盐、抗污染、抗风折的常绿、观花、观叶、观果、观干、遮荫、节水植物为主要材料,耐盐耐水湿为主的乔、灌、草科学配植。
沿海一侧百米绿化均为不透式防护林布置,由落叶乔木、常绿乔木、灌木混合组成,能使风速降低70%左右,防风作用显著。
内侧以半透式、透式结构组合布置,可达到多种效果;半透风林主体由根系发达的高大乔木组成,主体林木两侧再种植灌木,可阻挡风力,又可降低风速;透风林由高大乔木组成,林下不栽植亚乔木或灌木,风可从林上或林下通过,可促进内部空气流通,减小局部烟尘浓度。
防渍沟、渠深度:主干渠为2-2.5m;支渠深度1.5-1.8m,沿林带布设,主干渠与当地排水系统相接。
灌溉主要依靠自然降水淋洗盐碱,必要的地区可用机井或引用水库水,并大力研发、使用节水灌溉技术措施。
①物理改良:平整土地、深耕晒垡、及时松土、抬高地形、微区改土。
②水利工程改良:排灌配套、蓄淡压盐、灌水洗盐、地下排盐。
③化学改良:石膏、磷石膏、过磷酸钙、腐质酸、泥炭、醋渣等。
④生物改良:种植水稻、种植耐盐植物田菁等。使用微生物菌肥等。
费用高、见效慢,2~3年才能见效,难以全面推广。
五、道路两侧的绿化
首先从自然条件看该地区海岸线平直,滩面宽阔,地势平坦;盐碱涝洼,立地条件差,制约绿色环境的建设,严重影响沿海基干林带的合拢。由于海水的灌泡,黄渤海平原形成大片的重盐土地带。另外“土源危机”也是制约北方泥质海岸及盐碱荒漠地区防护林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瓶径问题之一。
提出利用固体废物研制人工土壤、盐碱地改良肥,培育转基因耐盐碱抗干旱植物,推进林业建设数字化技术研究等并集成不同技术模式,建设适合不同地区特色的科技示范区。最终通过技术难点的突破,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投入产出比有较大幅度提高。因此,开展北方滨海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探索高效利用盐碱地改良的各项先进技术,研究我国滨海盐碱地综合治理、持续利用模式,避免土地利用对盐碱地区的破坏或不利影响,从而提高滨海盐碱地的生产率和开发效益,优化滨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
北方泥质海岸是个脆弱的生态系统,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只有3%,自然灾害严重,经常受台风、暴雨、洪涝、海霎的侵袭;土壤盐渍化程度高,质地粘重,养分贫瘠,淡水不足,诸多不利条件给盐碱地治理和营造海防林带来严重的困难。
天津港港岛为吹填海泥形成的陆域,土壤质粘重,孔隙率低,渗透性差,地下水位浅,矿化度高,含盐量大,不经改良很难达到绿化土的要求。
系统利用现有改良盐碱地技术和新技术的应用,在盐田卤化池环境下水盐动态监测、降盐治碱、土壤培育、绿化模式和废物综合利用等创新技术内容,
突破传统做法创新地研制人工土壤、盐碱地改良肥、土壤改良剂技术;利用生物转基因技术,科研培育、引进筛选抗盐树木、农作物、草业等新品,解决适地适生、农林牧高产高效问题;
排水降盐、开发新土源、培育、筛选抗盐树种是必须解决的核心技术难点。
依据盐碱地综合治理、土壤培肥熟化、植物栽培以及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原理,天津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有效调控潜水深度和植物主要根系分布层的含盐量的暗管水平排水技术。成功地解决了滨海盐土脱盐碱化的难题,明确了近百种园林植物在天津滨海地区的生长发育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创建了“浅密式”暗管排水降盐的一整套施工工艺、方法和先进的土壤培肥技术,该项技术体系所形成的一整套成熟、完整的施工规范和技术管理规范,可以有效调控土壤含盐量、pH值及总碱度,从技术上提供了在滨海高盐地区进行大规模绿化及防护林建设的保证。
我国东部地区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滨海地区盐土的水盐运动除符合黄淮海平原水盐运动的一般规律外,还具有其特殊的一面。首先是即使在干旱季节,地下水也不会因土壤蒸发而显著下降,地下水埋深仍然小于土壤毛管水的上升高度。雨季到来时,地下水位很快上升,甚至形成地面滞水,致使1m土体中在雨季也不会产生明显的脱盐过程。我们从土壤积盐速度,盐量平衡的角度出发将潜水“临界深度”划分为两个不同等级的标准,即“临界深度”和“允许深度”。这里“允许深度”的含义是指在蒸发最强烈的季节土壤出现不影响植物生长的轻微积盐且周年内基本保持稳定的潜水埋深。由于养护管理措施起到了调控盐分的效果,暂时性积盐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实施暗管水平排水的工程设计以一定措施保障下的“允许深度”作为设计理论基础更为确切。按此标准天津开发区的潜水“允许深度”和暗管埋深均上升了1—1.2m,从根本上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的塌方、滑坡和积水带来的困难,保证了施工的顺利与安全。同时排水系统与市政雨水管网可直接连接,节省了大量维护费用。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