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概况】:苏州是一个给人感觉很美的城市。一直这样说给人听。如同大家夸苏州的女子都用美,这感觉非常令人舒服,贴切,是自然流露呵。而美丽的城市同样要通过雕塑来塑造一种环境,营造一种气氛,不管本地的市民还是外地的游客,使其一看就能了解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一种非常有味道有特色的生活气息。
在苏城的主干道干将路上,东西两端矗立着两个巨大的中国结。设计者搭配了许多“苏州元素”,所谓苏州元素,就是能体现苏州风格、苏州风情、苏州民俗的基本要素。中国结雕塑是为迎接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遗会而精心创作的作品。东面一个叫“苏州之窗”,形似一扇开启的窗户,寓意苏州是开放的城市。西面一个叫“园林之窗”,更多地运用了花窗等园林元素,寓意苏州是美丽的园林城市。雕塑镂空的特点与车水马龙的马路形成一种呼应与对立的关系,苏州园林中最普遍的借景这一表现方式,在该作品中得到机智的运用,使这个雕塑的文化和艺术特征发挥到了最大的效力。
在苏州环古城风貌带,钱绍武先生创作了一组青铜雕塑,正座落于此。呼渡女子的焦急召唤,老渡人的沉稳慈目,纤夫的劳累、驿亭中手挂拂珠老者的会心聆听,琴师的专注娴熟,卖唱少女的秀美灵气,令铜人变“活”了。
觅渡桥下,一个老和尚盘膝端坐,座前有一破卷,上面压了一个钵,看来是在化缘的。上去仔细看了那破钵才明白,这才是真叫化缘。他化的是善缘。卷上写道:大河阻隔 摆渡不便 贫僧发愿 大桥必建 有力出力 有钱出钱 广结善缘 天人共渡 善哉善哉。看来这个和尚可不是一般的和尚,他不仅要做善事建一座桥,而且是大桥,不仅要方便行人,而且要天人共渡。一个人竟然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人之立志也许真的只要一瓶一钵足矣。
为了突出吴文化的人文特色,重现旧时姑苏的民俗风味,观前街有两组青铜雕塑。一组是“荡观前的村姑”另一组是“吆喝的摊贩”。这两组雕塑反映了苏州人特有的闲适风格和观前街的民俗特色,洋溢着浓浓的姑苏风情,体现城市雕塑景观的人文品位。
“吆喝的摊贩”,其取材于上世纪50年代苏州深受市民喜爱的糖粥摊,一个骆驼担就像一个流动的小吃店,有灶有锅有碗,加上诱人的调料,画面以一个正在吆喝的老汉和一个被糖粥的香甜所吸引的儿童,反映苏州小吃特有的魅力。雕塑的主人公是一位满脸皱纹,花白胡须,饱经沧桑的老汉。他头戴“滴滴头”棉帽子,身穿中式棉被,腰间还围着一条围裙,脚穿蚌壳棉鞋,由于常年累月的辛苦,腰都有点直不起来了,为了维持生计还要每天挑着骆驼担沿街叫卖。另一个主人公是一位长的胖乎乎,头戴虎头帽,脚穿虎头鞋的可爱小男孩。他一只手拿着一枚铜钱,一只手端着小碗,迫不急待地等着老爷爷的糖粥。整座雕塑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仿佛听到了悠扬而富有节奏的梆子声“笃,笃,笃”,以及老汉深沉的吆喝声“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仔�;�;格肉,还仔�;�;格壳……。”虽然它只是一座雕塑,但是它把具有吴中特色和劳动人民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
“荡观前的村姑”,苏州人将逛观前街称为“荡观前”,说是在通过一个“荡”字反映苏州人特有的无忧无虑、有说有乐、不紧不慢,宽松舒畅的逛街心态。作品以少妇少女两人带一儿童,相携漫步观前的场景,通过两人正在行进的步态,独具苏州传统特色的拼接服饰、头巾及有说有笑、欢悦愉快的神态形象,反映初夏“荡观前”这一主题。尾随其后的儿童似乎被鳞鳞比比的店面、琳琅满目的小吃吸引,忍不住要驻足。从侧面反映出观前街的繁华及苏州人的富足。人物衣衫随风飘动也,增加雕塑的生动感觉。
城市雕塑是一门艺术,但是这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的特殊性在于,它与一个城市的文化密不可分,它永远都是从属于城市文化的,只有把它放在城市文化的框架中来进行整体的考察,才能真正反映这个城市的过去,解释这个城市的现在,再来想象这个城市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