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品应用 | 工程撷影 | 项目管理 | 施工技术 | 工程监理 | 工程养护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施工技术 >> 理水工程 >> 正文
·土方工程 ·筑山工程 ·理水工程 ·园路工程 ·种植工程 ·其他
 

 

浅探圆明园理水
 
来源:圆明园遗址公园 作者:杨来运 日期:[2011-6-2]


    中国园林第一要义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就成为自然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点。 

    水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是最活跃的要素。山与水关系密切,山嵌水抱被认为是最佳成景态势,也蕴含了阴阳相生、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理。可以这样说,中国园林有山必有水,无水不成园。 

    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态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沼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为人作,宛自天开。哪怕再小的水面亦必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岸、矶。有些还故意做出一湾港汊、水口,以显示源远流长、疏水若无尽。稍大的水面,则必堆堤、筑岛、架设桥梁,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写自然水景全貌,这就是一勺则江湖万里之立意。 

    圆明园是一处人工创造的大型水景园林,平地叠山理水,山水结合,将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园林空间。每个园林空间都经过精心设计和艺术加工,既有人为的写意又保持天然风韵,宛如自然奇观美景的缩影,精炼地再现了江南水乡烟水迷离之景观。圆明园的叠山理水已达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顶峰。保护好圆明园的山形水系,就是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圆明园理水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以水造景,二是将水管住。

    圆明园水面共计2000余亩,占全园面积十分之四,大、中、小水面相结合。大水面如福海,宽达600余米;中等水面如后湖,宽约200米,尺度亲近;其余小水面宽度均在40、50至100米之间,是水景近观小品。回环萦绕的溪流河道将这众多水态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既可舟行游览,又可水上运输物资。与此同时,园林造景也大都以水面为主题取材,因水成趣。 

    圆明园的水面布局经过匠心安排,各具特色。其中心轴线上的九州景区面积并不大,约200米见方,以后湖为中心,环湖构筑九座小岛,以众多的小水态有机相连,九岛如众星捧月般铨释了清帝“禹贡九州,天下一统”的治国理念。这就是为何面积不大的九州景区位于园林的中心位置,而面积是其数倍的福海则偏处侧翼居从属地位的原因,也正是皇家园林有别于江南一般私家园林之处。 

    九州景区的水面幽静,隔湖观赏对面景观,恰好在清晰的视野内。沿湖九岛环列,各岛风景无一雷同。每景既各具特色,又彼此资借成景,相互照应。西北“杏花春馆”为整个景区最高点,喻为昆仑。东岸“天然图画”一景,只因对岸“坦坦荡荡”的低平,可以观赏到万寿山和西山,才真正不虚此名。 

    福海景区以辽阔开朗取胜。中央三岛的设置,是中国传统的一池三山造园手法。借园外西山群峰之景形成山水相伴,上下辉映之情趣。河道环绕于福海外围,时宽时窄,有开有合,通过十个水口与福海相通。这些水口将漫长的水岸分为大小不等的十个段落,其间建有不同特色的景观,并以不同形制的桥梁相连接。既消除了岸脚的僵直单调感,又显示出福海水面的源远流长。沿河道的幽闭地段建置了各具特色的小园林,通过水口泄景引入片段侧影作为陪衬。 

    圆明园北部自成一体,直接摹仿江南水乡(特别是扬州瘦西湖)景色。一弯流水曲曲折折,时宽时窄,时放时收,两岸优美的风光不断变幻。此处为全园最长的一条溪流,其理水方式独具风格。由于当时私家园林没有圆明园这样巨大,自然也就不可能有这样的理水样式。 

    借助诗词意境也是圆明园的一大理水特色:夹镜鸣琴,再现了李白诗句“两水夹明镜”意境;西峰秀色的瀑布直接摹写庐山“银河落九天”胜景;而坐石临流之曲水流觞,更是将人文山水书写得酣畅淋漓。

    坐石临流,始建不晚于雍正初年,原称流杯亭。乾隆九年成四十景图时,定名“坐石临流”,并有题咏。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将流杯亭改建成重檐八方亭,俗称八柱兰亭。乾隆九年御制“坐石临流”诗序曰:“仄涧中潈泉奔汇,奇石峭列,为坻为碕,为屿为奥。激波分注,潺潺鸣籁,可以漱齿,可以泛觞。作亭据胜处,泠然山水清音”。诗云:“白石清泉带碧萝,曲流贴贴泛金荷。年年上巳寻欢处,便是当时晋永和”。乾隆此诗中所说的晋永和就是我国有关文人雅士春天在水边修禊的一个著名典故。 

    修禊是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天临水洗涤清洁以祓除不祥的一种巫祭礼仪活动。至汉代巫祭礼仪逐渐淡化,演变成世俗性的春游盛事,同时也就出现了禊觞、禊饮的活动形式。《荆楚岁时记》中称这种活动为“流杯曲水宴”。在三月上巳禊日游春时,市民到郊外会友聚宴,让斟满酒的耳杯或“羽觞”随溪流飘浮,人们在岸边依次畅饮杯中美酒。 

    王羲之这样的文人雅士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事。东晋九年(353年)清明上巳日,王羲之等文人雅士四十余人会于绍兴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禊。此次诗会存有诗集,共有三十七首。王羲之以神来之笔写就著名的《兰亭集序》,记述了此次禊觞诗会的盛况。后来历代文人常津津乐道于此事,而且将上古时代的禊事淡化,每提禊事必说兰亭。也就是这一盛事给园林又带来一种理水方式——曲水流觞。 

    雍正皇帝对这种士大夫文化也极为喜爱,在圆明园中建流杯亭,即仿照古兰亭意境而建。乾隆帝更将此事做到极至,将原来的小亭改建成重檐八方亭,并从内府藏帖中辑得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帖》墨迹6册,即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分别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帖》,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帖》,明代戏鸿堂刻《柳书兰亭帖》、董其昌临《柳书兰亭帖》。又令大学士于敏中补柳帖之漫漶(缺笔)成一册,再加上弘历自己临摹董其昌所仿《柳书兰亭帖》一册,合为《兰亭八柱之册》。“因就此亭易以石柱,而各刻一册于柱,以永其传”。在亭中竖立一座巨型石屏,正面刻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觞》图景,碑阴刻乾隆九年御制“坐石临流”诗及己亥(乾隆四十四年)季秋御识(题记),后又续刻御制“题兰亭八柱”诗两篇。

    曲水流觞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水法。这种水法与自然相协,水自上而下,在人造自然石岸曲弯溪流中流淌。这种水法有品味,更讲究实用。与自然成为一体,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理决定了这一水法的性质。而在十八世纪西方刚开始盛行的“泰西水法”,则逆自然而动,水自下而上,通过经加工后的石、铜、铁等人工造型器物的喷嘴而泄出,这种水法更讲究观赏。西方因有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理念,才会有这样的水法。 

    西方的水法传入中国时称“泰西水法”。这种理水之术,在雍正朝前就传入我国。雍正皇帝除对西方的眼镜感兴趣外,对“泰西水法”也乐此不疲,但他是有条件地接受。据史料记载,水木明瑟一景的主体是用西洋水法引水入室,推动风扇供皇帝消暑的三间风扇房。该景建于雍正初期,雍正五年时奉旨将水法上翎毛风扇改做大一些。乾隆九年御制“水木明瑟”词序曰:“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泠泠瑟瑟,非丝非竹,天籁遥闻,林光逾生净绿。” 

    如果说雍正只为实用而引进西方水法技术,那么乾隆要比其父大气得多。长春园北隅一区西洋楼就是为西方的喷泉而特意建造的。乾隆皇帝将“泰西水法”和西洋建筑引为中用,为圆明园这一中国古典园林增添了一笔异国色彩,别有一番风味。西洋楼景区共有西洋风格建筑群组十余处,其中专用于喷泉建筑四处,喷泉共有11组。各组喷泉均采用动物争斗场景为造型题材,其中谐奇趣南部喷泉造型为一条翻尾石鱼被一群铜鸭、铜鹅所围,鸭、鹅嘴中喷水砸向鲤鱼。这组喷泉反映的是群禽渔猎的场景。大水法前是一组猎狗逐鹿造型喷泉,取材于中国逐鹿中原的典故。海晏堂四周有五组喷泉。其南北各有两个喷泉造型很有趣:一猴挂着印、打着伞、拿一竿捅马蜂窝,水从伞尖流下来。这一喷泉造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灯台树
 文章搜索
关键字  
类别一  
类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