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养护 |
“人性化”环境观在城市环境整治的运用 |
|
来源:《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作者:刘丹、郑志权 日期:[2006-4-3] |
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指导下的我国很多城市存在着刻板的功能分区和非人性的大尺度的设计缺陷,在此等城市建设发展的背景下造成了城市形象特征的弱化、宜人尺度的丧失、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等城市景观环境现实性问题。
在城市环境设计日益重视的今天,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景观设计师(或环境设计师)都开始关注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如何保持和再塑本城市形象特征和营造“人性化”环境场所的设计实践。为了不再让一些有社会历史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景观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旧建筑及其景观环境从城市空间中消失,为了不让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沦为毫无特色的非人性空间场所,寻找失落的情趣空间环境,寻找失落的城市场所文脉,寻找一种既能继承和延续城市历史人文精神,又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城市环境更新的方法是大势所趋。
1“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观的由来与发展趋势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虽然在现代主义指导下的城市建设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提供了客观的物质载体,但同时产生了诸如上文提到的问题。在过去的20年,后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理论和景观规划理论的出现为“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和城市多样化的设计手法,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实现。
“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观主要强调人文主义的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如注重追求创造宜人的、富有情趣的绿色城市空间,保护与再现特定环境场所的景观特色及空间结构特征,努力营造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氛围,有利于市民交往的情感场所等。尤其在网络信息时代,城市文化内涵、人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市的扩张和改造中亦将不断运用一些新的城市语言。“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观将在城市的扩张和其环境更新整治中扮演主导的角色。
如何健全城市环境的文化生态系统,保护和发展城市精神文化内涵,创造“人性化”的景观环境,是城市环境设计或更新整治的基点和本质所在。
2从“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观出发,城市环境更新整治的常用方式
城市环境更新整治作为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设计,又是一种策略,城市环境更新整治总的来讲指城市中所有的建筑及外部空间场所的改造设计活动。
从“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观出发,环境更新整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旧建筑及外部空间环境的更新整治和循环再利用与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和延续的互动,如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再现、旧建筑的功能置换与循环再利用、城市历史街道及广场等外部空间在保留城市文脉及城市结构肌理的内在秩序的前提条件下更新整治,这类的保护与更新整治提升了城市的人文精神,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满足于社会和人的需求。另一类是对人的生活形态的更新,延续与创造新的生活方式与情趣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这类环境更新设计主要是对“人”的活动空间的重视,回归物质生活,为现代人创造一些城市精神文化内涵丰富、地域景观特色鲜明的生活环境。目前在国内外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如街道环境的改善(近年来出现一些具有景观欣赏价值的购物、休闲步行街的现象)、提供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增加城市的绿色交往空间和富有情调的亲水开放空间。重点表现城市特征,改善城市旧有环境设施,促进城市持续发展(如改造与利用旧有的消极空间,为人们创造出休息、交往的绿色开敞空间和城市滨水带景观环境空间等)。
3“人性化”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观与实践方法
城市环境更新整治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人类创造活动,具有一定的时空特色。依据“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观,城市环境若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情感的、社会文化的内涵,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情趣化的环境场所来满足现代人的各种需求(尤其精神情感需求)。城市环境更新整治在设计过程中情趣化是环境营造的关键。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观的运用呈现以下几种趋向。
3.1旧建筑再利用与“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共生的设计手法。主要是指在城市环境更新整治中,力求保护城市原有的内在空间组织结构的前提下,对待城市的旧建筑采取改造性再利用的态度。这种设计手法实现了旧建筑在城市景观环境构建中的社会经济价值,文化生态价值,情感艺术价值,并使城市环境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在具体实践中,有不同的设计策略和方法,对于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一般采取“整旧如旧”的方针,使得其恢复原有的建筑风貌,保证其“原汁原味”对于其它类型的旧建筑及其环境,常从社会历史与景观生态双重社会属性的角度出发,在对其功能延伸及置换的基础上,利用适宜的新技术、新材料对原有空间及结构加以改造与调整,赋予旧建筑及其环境以新的生命活力,延续了城市历史文化,增加了现代人对城市景观环境的认同感。如上海太平桥地区新天地广场环境改造设计中对旧建筑及其环境的改造与再利用。
3.2尊重场所文脉的延续与“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共存的设计手法。这是一种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并探寻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深层结构的城市环境更新整治方法。从场所文脉的角度讲,城市环境是由空间场所组构而成,城市设计“TEAM10”成员凡·艾克制认为,场所感是由场所和场合构成,在人的意象中,空间环境是场所,而时间就是场合,人必须融合到时间和空间意义中去,因此这种环境场所感必须在城市环境改造设计过程中得到重新认识与利用。如德国杜伊斯堡市北部的A.G.泰森旧钢铁厂置换为城市公园的环境设计中,充分反映设计师关注环境场所对人的精神感受,体现了对场所现状与历史环境的尊重。因而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没有用西方传统园林模式强加于这块对城市有过重要贡献的工业场所之上,而是在环境改造设计时尊重原有的空间格局,并通过对残留中相当一部分的工业设备与构筑物保留与再塑造,让现代城市中的游人能在公园休闲散步时,体验到环境场所历史文脉的延续,体验时空的变迁。再如在法国巴黎的拉一维莱特屠宰场置换为新型的城市公园环境设计过程中,解构主义建筑师屈米在充分尊重其历史文脉及城市肌理结构的基础上,从传统的法国园林中寻找典型的构图元素和内在秩序及精神,通过现代技术,利用解构主义设计手法对巨大的尺度、线性景观、规整的道路等显明要素重新组构,创造了一个具有场所特征鲜明的、现代的都市公园来满足人与环境的多层次的需求。
3.3从城市历史文化及人的生活情趣的角度重视城市景观环境中公共艺术品及景观设施设计,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环境艺术品格。如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景观环境更新设计中,一些公共艺术品的设计虽然采用超写实的手法反映过去街道口的拉洋车的、剃头的、唱曲的情景,但却真实地再现该地段的历史情形,能充分激起现代人一股浓浓的怀旧热情,因而恰到好处,同时也显现了公共艺术品在改善城市环境品质,促进人与环境的交流,保持及再现城市地段特色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4健全文化生态的“人性化”设计手法。此手法主要从人与环境这对主客体出发,在城市环境更新整治中尊重城市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考虑在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导致现代城市中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途径的相应变化来进行城市环境有机设计,以保持和增加环境文化的认同感,调适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样现代城市环境更新设计若不从人的生活形态演变的角度出发,环境更新设计亦将是无生命力及社会意义的。从文化生态“人性化”设计手法角度出发,最成功的环境设计应该是满足现代社会人的多层次需求而提出的新功能(行为方式)与原有城市环境中各物质要素达到最小冲突,而不应是一种激进式的置换(重建),其目标实现应遵守一定的准则,如景观生态学准则等。因此维持良好的文化生态系统和改善生存环境质量必然成为城市环境更新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环境更新整治作为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提高和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然而,“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观可作为一种衡量标准,自始至终贯穿于城市环境改造设计的前期调查分析、具体设计过程以及使用评价(估)过程之中。“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是城市环境改造设计中的一个十分重要方法,其对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增加城市文化的认同及加强城市景观环境特色等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改造过程的具体操作又存在着不同的方法和价值取向,因势利导、兼收并蓄,创造多元共存及个性化特色鲜明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性化”城市环境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