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品应用 | 工程撷影 | 项目管理 | 施工技术 | 工程监理 | 工程养护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项目管理 >> 施工组织 >> 正文
·概算预算 ·施工组织 ·施工管理 ·施工监理 ·竣工验收 ·养护管理
 

 

基于统计科学的游憩影响定量分析方法
 
来源:《中国园林》2006年第03期 作者:骆天庆 日期:[2006-3-31]
    1 基于统计科学的游憩影响定量分析方法,就是运用统计研究方法,从样本分析入手,通过指标测量和数据统计分析,对特定环境中的既有游憩影响后果进行定量描述,客观地反映游憩影响要素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及变化规律。

    1.1基本方法

    这类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3种:试验法、实测法和调查法。

    1.1.1试验法

    试验法是选择未被干扰的特定资源环境,通过开展对类型和强度均加以严格控制的试验性游憩使用来获取可靠的影响描述结果的研究方法。由于可通过试验设计来选择有限的研究变量,严格控制研究变量的变化过程、试验环境和非研究变量的稳定性,并可对使用和未使用、使用前后的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对比性研究,因此这一方法较其他方法准确可信,但费用和技术要求高,需要的时间长。这一方法成功的关键在于设计和控制的变量能否有效描述自然发生的游憩影响。

    这一方法在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应用较多。如美国怀俄明州风河山地野营地游憩影响的空间形式研究中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针对两种不同的植被类型,试验者分别在5h㎡的范围内设置了16个面积为49㎡的试验区,借助国家户外活动引导学校。

    研究成果得试验可以控制游憩活动按一定的规范进行,保证了不同试验区之间的可比性;同时由于对实际发生的游憩活动没有进行细节的约束,又保证了试验结果的自然真实性。

    1.1.2实测法

    实测法是在现实的游憩资源环境中,在游憩活动自然发生的情况下,选择具体的考察指标进行测量,以描述该环境中游憩影响的综合状况的研究方法。由于可以借用一些已有的实地测量结果,且无须对环境和活动因素进行控制,因此这一方法对费用和时间的要求相对较低,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面积较大的或资源呈多样性的研究区域进行研究,快速获取研究结果。但由于无法区分识别每一影响因子的单独作用效应,且此类研究大多是一次性操作,因此其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及普适性会受到影响。

    这一方法由于便捷、便宜和快速,在3种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如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憩线路的践踏影响研究中,研究者通过经验判断确定了植被、土壤影响的测量指标,在全面摸查了公园游憩线路两侧影响状况的基础上,选择与景点和集散点关系密切的4个样本区进行详细测量研究,并与和样本区相近的3个控制比较区的同期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全园游憩线路影响程度和分布状况的定性与定量结果。

    1.1.3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设计、发放、回收调查问卷或进行个别访谈来了解游憩者对当前或预设的游憩影响的看法,以间接反映特定环境中游憩影响的综合状况,并获取游憩者的游憩体验评价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多采用一对一的调查方式,因此可通过当场讨论澄清真实的观点,准确反映被调查者的意愿。但由于调查覆盖的人数毕竟有限,且被调查者往往个人经验多于科学认识,个体之间存在巨大的认识差别,其科学严谨性无法保证,只能局限于针对观点问题的社会性研究。

    在国外,这一方法被大量运用于决策目标的分析研究过程及游憩者游憩体验的评价过程中。如在上述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憩线路的践踏影响研究中,就通过对路过样本地的游客的访谈调查,对样本地附近的践踏影响的可接受程度进行评价排序,与实测结果相对照,以检验实测结果的可信度;在美国加州约塞米蒂国家公园自然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和标准的研究中,也通过对2001年夏季游客的随机抽样调查,对专家拟定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进行了权重分析,以反映多目标决策中相关利益群体的偏好要求。

    1.2主要研究成果

    在国外,大量学者运用上述方法针对不同的资源环境和游憩活动类型,研究了游憩强度与影响之间的量化关系,以及游客体验与影响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普遍表明,游憩强度与影响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环境品质会直接影响游客体验的满意度,且存在个体间的认识差异。但不同的研究经常会产生矛盾的结果。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贫瘠土地上的植物一般较肥沃土地上的植物更耐践踏;高有机质土壤较低有机质土壤更不易被压实;土壤肥沃度对植物的抗干扰能力影响不大,但对植物被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游憩使用的容量阈值因植被类型而异,如草地的抗干扰能力是阔叶林地的3倍,而开敞式草地和以速生树种为主的林地被干扰后的恢复能力最大;野营地的植被破坏在空间分布上呈以野炊点为核心的放射状形式,建议对不耐干扰的植被区域可采用空间上集中使用的方式,而对耐干扰的植被区域则可采用低强度连续使用的方式;游客对垃圾、树木破坏、树根裸露等较为敏感;游客对游憩活动适宜开展与否的评价往往依据该活动是否经管理规定许可等。

    2 技术手段及操作要点

    2.1技术手段

    上述3种定量分析方法都是以抽样分析为基本研究手段的。试验法和实测法是对场地样本进行抽样分析,而调查法是对分布在不同场所的游客样本进行抽样分析。具体操作时的常用技术包括勘察法、取样法和普查法。这3种技术最初都是在线路影响评价研究中开发出来的,但在其他各类研究中也都有修正应用。

    2.1.1勘察法

    这是对现状资源环境状况和游憩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初步认识的技术方法。通常可借助资源分类图、高精度遥感图像和局部地域的现场照片等图片资料及现场踏勘,对现状的游憩影响状况进行初步的判断识别,按有无游憩影响发生、影响类型和破坏程度等对研究区域进行大致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进一步进行详细研究。

    2.1.2取样法

    这一技术实际上是空间抽样的概念,即通过有目的地选取一系列样本区,设定研究指标并对它们进行测量,获取样本区的游憩影响数据,然后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得出整个研究区域的游憩影响定量分析结果。取样法一般可分为系统取样和分级取样两种。前者样本区分布具有规律性,且测量的精度等要求一致;后者则因级别不同,样本数和测量精度等会有所差异。

    2.1.3普查法

    这一技术通常是时间抽样的概念,即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设定研究指标对整个研究区域内的游憩影响状况进行全面测量研究,可用于同一时间段内进行的空间抽样的结果检验,或是单独作为时间维度上考察游憩影响变化的一个有效样本。普查法一般可分为分段评价和问题评价两种。前者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等量(长度或面积)划分,对每一片段进行单独研究后再加以综合分析的技术方法;后者则是针对事先提出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的技术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具体技术的选择主要视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而异。一般在先进行勘察研究的基础上,单独采用取样法或普查法,也可将取样法和普查法结合起来使用。通常认为,取样法较适宜于对影响的严重程度等进行详细的测算研究,而普查法则较适宜于对影响的发生概率及分布状况等进行研究。相比较而言,取样法由于选取有限样本为研究对象,大大减少了实地测量的工作量,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也因此受到影响;普查法则存在工作量大的弊端,但结果较为准确可靠。

    3 操作要点

    在定量分析操作过程中须着重注意3个技术环节:指标筛选、样本选择和比较性研究。这些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的可操作性、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极为关键。

    3.1指标筛选

    在游憩影响量化评价的研究中,指标是用作反映游憩影响要素的代表性指征变量,每个指标都应该是便于测量管理的,能切实反映游憩影响的情况,且指标的数量也应具有操作的合理性。理想情况下,所选取的指标应具有以下特征:

    (1)便于量化测量;(2)简单可靠,可进行重复而准确的测量;(3)监测费用合理;(4)指示意义明显,即指标能突出反映研究地域的特征;(5)具有敏感性,可早期预警;(6)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对与游憩使用变化反映明显。

    具体研究中,由于研究目的或研究对象的特定需要,或者因为管理模式或研究方法的差别,指标的选择往往会有差异。可用于监测人类游憩活动引起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和社会体验变化的指标很多,为了便于实践选用,一些研究者进行了初步的筛选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常用指标。需要注意的是,指标有输入性和输出性之分。输入性指标的监测一般较为直接简便,但只有在输入和输出的作用关系明确时,仅仅监测输入性指标才是有效的。通常情况下,输入和输出的量化关系无法准确界定,因此指标筛选时必须对两类指标进行综合考虑。

    为保证研究顺利、结果准确和能有效反映实际影响状况,在指标筛选时必须对游憩环境以及游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游憩地的管理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并进行巧妙的设计研究。如美国缅因州Acadia国家公园在对马车线路的游憩拥挤度研究中,选取了“每视野人数”作为游客调查的主要指标,简便而有效。

    3.2样本选择

    研究样本的选择涉及对样本定量和定位的综合考虑,必须对统计精度和野外作业的效率进行充分权衡。如样本数量过多,研究结果会较为精确,但效率低且费用高;如样本数量过少,则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不能保证,进而无法作为管理决策的有效依据,甚至引起误导。而在小样本的情况下,样本定位的合理性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匹配程度。

    虽然样本选择的重要性为广大研究者所公认,但相关的研究却鲜有进行,因此在实际的定量分析研究中往往是通过经验判断等主观臆断进行取样,无法保证样本选择的最佳化。然而,近年来已有这方面的研究出现。如美国大雾山国家公园中游憩线路影响的研究,就通过普查研究结果与重新系统取样后研究结果的反复比较,进行精度分析,从而得出系统取样研究的推荐样本间距为100~500m。 

    3.3比较性研究

    比较性研究是对统计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游憩影响定量分析的研究中一直受到推崇。一般在游憩影响的量化研究过程中,对于游憩使用的和未使用的样本点数据以及各种试验进行前后的样本点数据都应加以比较。因此,在运用试验和实测方法进行研究时,应注意同时抽取控制性样本和试验/实测样本,并在试验前对试验样本进行先期测量,以便获取比较数据,用于对最终结果的验证。

    但为了减少实地测量的工作量,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是根据研究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如罗费尔等在对不同珊瑚礁地貌因水肺潜水活动的影响差异进行研究时,就利用对同一试验区内反复下潜试验结果的比较,以及不同坡度的试验区进行同样的下潜试验的结果比较,否定了珊瑚礁地貌与潜水影响的必然相关假设,得出珊瑚礁对水肺潜水活动影响的耐受性主要由其组成形态决定的结论。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灯台树
 文章搜索
关键字  
类别一  
类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