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园林中柱子的拼接技艺图解(图) |
|
来源:《中国古代建筑》 作者:罗哲文 日期:[2006-2-9] |
|
高大的建筑物中,在柱身过长或柱径过粗时,一根原木往往不敷应用,需要两根以上的原木拼接。试分两利峭况加以说明:
1、木料不够长时,使用铁箍钉连结
例如河北正定隆兴寺慈氏阁有一根后金柱,圆柱径是65厘米,总长1650厘米,1953年拆落时,发现是三根圆木拼成,有两处接口,下接口在承重下方,上接口在承重以上,五架随梁以下。拼接法采用半榫或叫巴掌榫,上下咬接,在咬接范围内用三道铁箍,加铁钉箍牢。
关于铁箍铁钉尺寸,试从《工部工程徽法则列》中引用一段原文,以供参考:“凡铁箍,以木料外围尺寸定,长宽厚尺寸如外面凑长三尺即箍长三尺每尺外加搭头一寸至五寸为定,箍长三尺以内者宽一寸八分,箍长四尺五寸以内者宽二寸厚一分二厘,箍长五尺以内者宽二寸五分厚一分五厘,箍长五尺以外者则宽二寸五分厚二分,每箍长一尺用钉三个,箍厚一分五厘以内者用长二寸箍钉,一分五厘以外者用长三寸箍钉。”
2、木料不够粗时,使用合柱法或包镶法
按《营造法式》合柱鼓卯图样中有二段合、三段合、四段合几种,也就是,由两根、三根或四根圆木拼成一个完整的柱身。鼓卯有明有暗,明鼓卯用在柱面或柱底,暗鼓卯用在柱心,鼓卯底广面狭,另一段作榫则面广底狭,因以相合。凸榫可以做成银锭状叫做鞠,也可以做成长方形形状叫暗楔。梁额等卯口、合柱鼓卯:
也有不少柱梁,用圆木或方木为心,外拼木板,包镶为一整体,并以铁箍钉牢。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