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品应用 | 工程撷影 | 项目管理 | 施工技术 | 工程监理 | 工程养护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施工技术 >> 土方工程 >> 正文
·土方工程 ·筑山工程 ·理水工程 ·园路工程 ·种植工程 ·其他
 

 

关于厦门市自然开放空间系统的研究
 
来源:晓东CAD家园网 作者:陆敏玉 日期:[2006-2-9]

    一、碧翠镶金——发展开放的自然空间系统

    在区域化、城市化的今天,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绿色空间的重视可以说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因此,作为自然的再现引入到人为环境中的城市园林,已不仅仅是传统上的园林概念,它应走向宏观尺度,从“咫尺园林”向“大地园林”、“生态园林”发展,从“虽由人作,宛似天开”的“妙造自然”到“返回自然”,从过去主要以视觉美为主的园林形式转向以生态效果为主导的生态园林。为此,许多国家都对现代城市园林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即发展开放的自然空间系统。

    任何城市的诞生、发展都有特定的自然条件,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自然空间系统在城市形态的发展上往往构成了城市各自的特色,如:“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州:“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塑七堆山”的肇庆……等等。因此,对自然环境特色的发掘、理解、重视和为我所用理应是当今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

    70年代初,吴良镛先生曾针对厦门市城市规划提出了“碧翠镶金”的设想。所谓“碧翠”指的是自然、山水、绿地宛如翡翠,所谓“镶金”指的是建筑群、城镇、城市。这一设想的提出意在利用大自然给予厦门特有的恩惠,使城市建设发展与婀娜多姿的自然环境达到高度的融合,创造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居民“不出城廓而有山水之情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雅致”,以实现“建筑、城市、园林绿地的再统一”。

    二、厦门城市自然开放空间系统的建立

    由城市地域的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状况等自然景观所构成的城市自然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物质形态的宏观背景,也是城市发展的支持,城市的发展应是对自然景观的适应性发展。厦门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如何使其与城市空间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是形成厦门城市景观特色的关键,为此,本文意从规划原则和环境设计两方面来探讨如何建立厦门的自然开放空间系统。

    (一)规划原则

    1.城景交融:保持山、海、城三位一体的绿色空间形态。

    “海中有城,城中有海”的市中心区风貌 

    奇特的岩石文化

    从地理位置上说,厦门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九龙江出海口,面临东南海,和台湾、澎湖仅隔一条台湾海峡,海水成为城市的自然边界。因海湾分割,视域范围内的天马山、天竺山、蔡尖尾山、仙岳山、万石山互相绵延、互相对峙,分别向厦门海域和串珠般的小岛屿伸展,构成了城市优美的绿色空间形态,自然形成了宛如“众星拱月”般“集团式”环海布局,几乎每个山脉间都有海湾或湖泊,山与海、岛与湾、沙滩与林地、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构成了城市美丽的生态画卷,因此,无论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还是景观设计,均必须突出这一特点,以保持山、海、城三位一体的绿色空间形态。

    2.集约开发:保证各片区的相对完整性,严格控制过度的开发。

    由于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厦门城市的发展不能象平原城市那样铺开,每一片区只能充分利用每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段进行建设,合理地配套建设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同时由于各片区之间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相分隔,不致于联成一个大整块,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已具备了“集约开发”的基础。要保持厦门的这一城市特色,就必须保证各片区间的相对完整性,使开敞空间穿插其中,尽量完善各片区的“隔离带”(此隔离带可以是山水、海湾、湖泊、绿地、稻田、游憩地带),对每个区之内的人口密度和建筑面积加以严格的限制,以控制过度的开发,使各片区保持一定尺度,相对完整地、疏密有序地发展。

    3.延续与扩展:体现不同的区位特征。

    厦门从历史上一个半农渔村到海防军事要塞、贸易小镇,直到近代的通商港口,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港口始终是城市居民点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海港、风景在城市的成长中交融、共存,体现了城市不同的区位特征:

    (1)鹭江道从旧城区开始延伸至市中心区,历史文化的再现与现实生活的创新,在此形成了时空层次的对比:旧城区以它特有建筑风格和历史文脉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体现了一种特有的环境性格及场所精神;美丽的断陷港湾员湖成线型伸入厦门本岛,使市中心区形成了“海中有城,城中有海”的特殊风貌,员湖两岸城市空间呈对称展开,分别为贸易、金融中心区及市政、文化休闲区,是厦门现代都市物质文明和繁荣的体现,湖中白鹭洲公园不仅是城市绿心,同时更应是城市市政、文化中心。因此,对鹭江道的改造或多或少会受到原有城市空间、建筑群体的制约或激励,于是,保持原有城市生活空间的延续性至关重要,以创造优美的自然景色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并存在的良好城市形象。

    (2)而同为滨海地段的东海岸却是万顷碧波、万石景区的山脉、隔海相望的金门数岛、绵延的沙滩、弯弯曲曲数公里的海岸线,直到90年代初,这里除了驻军和一些自然村落以外,依然保持着自然原始的面貌,金色的海湾以自然的山体为依托,体现出一派浓郁的滨海风光。因此,对于东海岸的开发,在保护海岸、沙滩的同时也应注意山体生态景观的保护,除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和高度外,还应有计划地设计种植有特色的风景林线,以保持其山、海一体的自然特色。

    (3)素有“海上花园”的鼓浪屿如同盆景浮于海上,这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充满异国乡情的“万国”建筑群,一条鹭江使其与厦门岛隔江相望,形成海湾两岸对望之势,因此,保持这种良好的视觉形态至关重要。

    4.可持续发展:重视自然的生态属性。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经济、合理地利用资源与能源,同时又能保持良好生活环境的任务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必须重视自然开放空间系统的生态属性,以保护原有生态、气候系统为前提,增加户外活动的开敞空间。

    就厦门市而言,应保护好独特的山林生态景观和良好植被,严禁开山取石,完善各片区及片区间隔离带的绿化,以建立城市洁净的“空气库”;既要对沙滩、滩涂地进行保护,还要对海洋生物、红树林进行保护,以维持海洋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既要在城郊保留一些典型的自然生态区,如同安区的汀溪林场、内田金光湖常绿阔叶林、坂头水库库区等,又要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古木、古树加以保护,以利于生活多样性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 

    总之,对城市地域的自然开放空间只注意其对城市的“包装美”的作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生态化”的思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在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城市的发展。

    5.适应气候:突出地理景观特征。

    厦门地属我国南亚热带绿化区,植物种类丰富,大多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得天独厚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造就了“草虽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放”的亚热带滨海植物景观。此外,厦门夏季漫长而炎热,夏季“遮荫”是其主要矛盾,在创造荫蔽的、舒适的人为活动的户外空间方面,以乔木和草坪相结合的立体空间绿化似乎比单一观赏性草坪要好得多,而目前人们似乎过度地夸大了草坪的作用,因此,在绿化系统内建立大量开敞空间的同时,应注意气候特征,发展乡土树种及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植物种类,以充分而又科学地体现地区植被在城市绿化中的景观。

    (二)环境设计

    1.功能的多样性

    自然的宁静、闲适与生趣对都市人来讲是可贵的,绿色生命赋予了我们太多现代文明所无法给予的生活情趣:在沙滩上漫步、拾贝;在海中游泳、冲浪;在湖中泛舟;在林荫道上散步;在草上游戏,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得那么自然,体现了人对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与渴望,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的行为方式决定了自然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为此,我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和创造一些符合区位特征的、有特色的自然空间,如:文化广场、休闲广场、滨海游憩公园;旅游度假区、海滨浴场、体育公园、民俗风情园……等等,这些室外空间可以与文化性、娱乐性、服务性建筑结合起来形成丰富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厦门的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但自然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开发还须加大力度,以充分发挥其内在潜力。

    2.内容的文化性

    厦门的滨海位置,也使厦门拥有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许多城市都有“十景”、“八景”之说,对于海神妈祖的信仰及柔性细腻的“海”的思维基因,形成了独特的渔港文化;由于海运的顺畅及开发建设而引入的西洋文化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西交融的构筑形式;以及特有的民俗、风情、风味小吃等等,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使这些众多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统一、互补,必将产生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

    3.场所的共享性和空间的开放性

    城市中的山、水、绿地等自然开放空间提供了城市与自然环境最为密切的交流场所。为此,厦门市在白鹭洲公园的建设、东海岸的开发及鹭江道的改造过程中,提出了“还海于市民”、“还自然于市民”的指导思想,可以说这是件功在千秋之事,但要使其真正成为市民喜爱的公共场所,就必须防止各种“贵族”现象,如临海的各类别墅区、花园区、会员俱乐部等,将自己的用地围起来,如这种情况很多,就会妨碍公共活动的自然性。此外,对于自然景观优美的地方,政府不应轻易割出最好的地段建设所谓这类设施,也不应把黄金沙滩交给某一俱乐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开放空间的共享性。

    厦门公园密度之高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据统计,厦门本岛内的公园达21座,而且有许多风景名胜融于其中,真可谓“鹭城如斗”却“一城如花半倚石”,此外,厦门的公园不同于北方的深远、厚重,也少见江南的着意雕饰,它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的美和生活化的趣味。正因为这种生活化和贴近性,厦门的公园除提供旅游功能外,更多的还应是人们日常休闲的场所。厦门公园虽然在门票制度上推出了一系列的便民措施,但我认为在开放性上还不够,许多公园往往“圈地”很大,使许多休闲场所因“园墙”的围合而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如南湖公园、金榜公园、中山公园等,如把公园的旅游、观赏、娱乐功能与市民经济性的休闲功能分开,把休闲空间完全开放,则将大大提高公园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将大大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这一点对市区开放空间缺乏之处的环境改善更为重要,如南普陀寺前的开放型休闲空间就是旧城区市民日常活动的良好场所。

    三、厦门自然开放空间系统规划中的问题与措施

    1.与城市交通的关系

    问题:(1)受城市发展布局的限制,滨海区的过境交通严重影响着市民对滨海自然空间的利用:鹭江道汇集了客运、货运、港运等码头,城市交通与内部交通混乱,阻碍人们顺其自然地进入这些场所;几十米至上百米宽的滨海环岛绿化带,因过境交通过于临海,影响了沙滩、滩涂等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措施:(1)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分开,各功能区分区设置、各尽其职。(2)过境线离海足够宽度,尽量保留自然植被,以利于沙滩、滩涂等海洋生态的保护,也利于滨海区的深度开发。

    2.与城市开发的关系

    问题:(1)受城市自然形态的影响,绿地布局零星分散,环境效能潜力未能充分发挥。(2)厦门岛绿化覆盖率虽然很高,但大片绿地存在于山林及公园中,而供人们日常活动的广场、绿地等开敞空间并不多,且各片区绿地发展极不平衡,滨海区较多,市区较少,旧城区绿地更是严重缺乏。

    措施:(1)通过狭长的绿色通道,连接散布于城市的具有各种所属关系的、各种功能的大小绿地。(2)旧城区的改造应考虑综合的环境效益,尽最大可能为市民提供公共的开敞空间,以改善旧城区的环境。(3)城市开发实行成片开发,控制开发容量,以保证城市广场、绿地等开放型公共空间的面积。

    3.与城市防灾的关系:

    问题:(1)人为创造的城市绿地生态结构简单脆弱,降解城市废弃物的能力低下。(2)对滨海城市而言,面临台风、潮水、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措施:(1)引入自然群落的结构机制,避免破坏自然植被。(2)避免围垦湿地、在洪泛区定居;避免因填海造地,造成海湾淤积。(3)保护和组织一些符合夏季主导风向的自然空间。(4)在开避滨海休憩林带的同时,考虑濒海处防护林带的位置。

    人与自然本是由同一根源发展而来的,而我们的经济模式只表现了人的方面。诚然,今天社会的需要,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都比以往发达和进步,但谋求人与自然界的生态环境的目标是最根本的。为此,融合厦门优美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及现代人们的思想风貌,建立良好的自然开放空间系统,是创造厦门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绿色、生态--构筑一个令人愉快的生活空间,这就是美如画的厦门城市蓝图。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灯台树
 文章搜索
关键字  
类别一  
类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