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说明如何写景观设计任务书—以阆中市阆水路西段为例 |
|
来源:网易园林 日期:[2006-2-7] |
|
一、分区与组景
阆水路西段可分为3大区域与城市布局规划相呼应协调。
阆水路西段与城市横向道路的交叉点结合带状绿地和下河梯道形成景观节点。景观上形成对景,优化视线效果,功能上扩大活动空间,利于缓冲人流,提供休息、观景、活动的环境空间。
1、古城文化区(双栅子街至新村路口)
该段长约1.2公里,规划面积约4.56公顷,用地红线宽度35~42.5米,其中道路红线宽为16米,为了保持阆中古街道的风格,并与阆水路南段建设相协调,街道断面型式为主街宽8米,临建筑人行道宽5米,临江人行道宽3.0米。临江建筑为二至三层,屋面形式为坡屋顶。休闲区域宽15~22.5米,防洪抢险通道宽4.0米,顶部标高为361.28~361.58米。
由4个景观节点形成3个主题广场:
天文文化——风水文化——人文文化;
分别体现阆中的文化精髓,寓意阆中得天时、地利、人和。
2、娱乐活动区(新村路口至规划道路)
该段长约1.6公里,规划面积约15.5公顷,道路红线宽度35.0米,临江人行道宽(防洪抢险道)4.0米,临江建筑六层以下,屋面形式为坡屋顶。景观、休闲区域为所围的河滩地,宽度按具体方案设计。防洪抢险道顶部标高为20年一遇洪水位。
由4个景观节点构成:
民俗表演台、文化广场——廊亭台地——饮食文化城——古渡口;
着重体现阆中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与市区相呼应,形成市政建设的配套设施,作为市民参与、娱乐、休闲的主要区域,营造浓厚文化艺术氛围。
3、生态休闲区(规划道路至沙溪场)
该段长约1.2公里,规划面积约8.65公顷,道路红线宽度35米。
由4个景观节点构成:
河川文化广场——观景台——安澜亭——沙溪风景园
与西山森林公园、蟠龙山森林公园大环境相结合,展示自然、生态的滨江景观,营造安静、惬意的休闲空间。
二、景点说明
根据以上景观节点形成阆水十景:
星云如斯——犀牛望月——碑林夕照——图腾起舞——远影三叠
西津晚渡——曲韵和流——临亭听涛——梅岭春坞——林溪漫道
1、天文文化广场
阆中是我国古代民间天文中心。
阆中人落下闳是西汉著名历算天文学家,他创造的《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完整的历法。他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二位阴阳风水学家在阆中观测天象,著作有《推背图》、《乙巳占》。
广场通过同心圆铺装营造出九大行星运行轨迹,圆心设置赤道式浑天仪雕塑,体现阆中古代天文文化。
广场两侧采用青条石作竹简式造型,扇形围合布局,在满足挡土功能同时,丰富立面造景,加强空间立体感,体现古典特色,石简上书《太初历》经典段落,如日食周期、二十四节气历法等,突出广场主题和古代伟大的天文成就。
景名“星云如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响一绝而不还兮,万物如斯而逝!”——曹植《九愁赋》
星空依旧,江水长流,在感叹往昔同时,与时俱进,再创辉煌,升华广场主题。
2、风水文化广场
阆中是我国古代风水之都。
“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其城市选址是按照我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为指导选择的,非常符合“形势法”即“龙”、“砂”、“穴”、“水”、“向”的意象。
地雕景观(阆中缩景)与景观溪流相结合,充分展示阆中的优越地理环境。按照阆中市总体规划,置犀牛亭,将东风路之石犀牛迁回原处,以镇水神兽雕塑点题。
景名“犀牛望月”犀牛为中华民族镇水怪之吉祥兽。给人以良好愿望的企盼,寓意阆中的美好未来。
3、人文文化广场
历史名人、文化名人的名言轶事以石刻的形成碑林石景,聚集人气,突出人文景观特色。
景名“碑林夕照”传承着深邃的历史,寄托着丰富情感,孕育出多少的风云故事,残阳夕照,更增添几分厚重。
4、民俗表演台、文化广场
阆中在远古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巴渝文化:动人心魄的打钱棍,朴实酣畅的花灯戏,风情万种的剪纸、皮影,深情优美的山歌调、打夯歌,耐人寻味的川剧座唱,仰扬顿挫的茶馆评书等等,构成了巴渝民俗文化的瑰丽长廊。
表演台和文化广场给多才多艺的阆中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从流传于阆中民间的民俗艺术中,看到饶有特色的巴渝遗风。
分页:[1] [2] [3]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