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品应用 | 工程撷影 | 项目管理 | 施工技术 | 工程监理 | 工程养护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施工技术 >> 理水工程 >> 正文
·土方工程 ·筑山工程 ·理水工程 ·园路工程 ·种植工程 ·其他
 

 

看颐和园周边环境的景观规划
 
来源:《中国园林》2004年 第05期 作者:刘慧兰 日期:[2016-7-6]
    1荷花池的恢复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尤其是昔日“三山五园”(图4)的重要一环,颐和园大墙外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比墙内建设更为重要。为更多、更好、更持续地保持世界文化遗产所根植的文化环境、自然生态环境,重现颐和园周围大片绿色景观,构筑科学的景观视廊,经过精心酝酿,以恢复荷花池为序曲的颐和园周边环境改造工程开始动工。此次颐和园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包括:颐和园东墙外荷花池景区的恢复(图5、6)、二龙闸扇形绿地的1期建设、北宫门至如意门地段大墙外的绿化、颐和园家属院围墙建设及配套绿化,以及为解决荷花池与下游水系用水而进行的相关河道改造工程。而首先进行的荷花池恢复工程,旨在恢复荷花池天然野趣的历史原貌,发挥其绿色隔离空间的作用。为了体现园林的自然野趣,荷花池采用了缓坡驳岸,不施人工雕饰,湖内遍植荷花,并在东岸设计了两处亲水平台,使游人可以更好地融入水景之中。景区内的园林植物在保留原有大树的基础上,全部选用北京乡土树种。

    从荷花池景区的恢复,可以看到北京市政府为实践向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组织进行承诺的努力,如今的荷花池已经成为北京西北郊湿地环境的历史地标。

    虽然荷花池工程已经完工了,但作为一个完整的作品,有些地方还需进一步探讨。如:由于市政道路的滞后,使荷花池恢复的面积和规模受到影响,水面不够大、不够广;荷花池应更多地突出荷花景观;植物材料略显凝重等。对这些不足的认识,有助于颐和园周边改造中的其他工程做得更完美和成熟。

    2颐和园周边环境景观建设构想

    世界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的原则,对颐和园及其所赖以产生的自然、人文环境提出了明确的保护要求和方向。刚刚开始的颐和园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是西北郊园林建设在继长河通航、万柳工程后的又一举措。目前政府对于颐和园周边的建设已经在其用地结构、设置合理的交通通道方面做出了具体的部署,颐和园缓冲保护区的规划也正在逐步实现,笔者在这里主要对其景观环境的建设和维护进行分析。

    2.1避免园林建设的趋同性,将颐和园周边

    环境建设融入西北郊“三山五园”的历史环境中

    当前,中国园林景观的国际化(实际上是欧美化)、趋同化的趋势正蔚为浪潮,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地域特色正逐步消失,如西方国家的疏林草地在北京乃至其他城市随处可见,而我们所特有的“京味园林”却离老百姓越来越远。目前,北京市政府的一个目标,就是截止到2008年奥运会前,北京要新建1000个公园绿地。颐和园周边环境建设正处在这个急剧发展的阶段,在这个建设热潮中,我们要意识到:颐和园周边环境的建设,不是单纯地在其周围规划几块绿地,或大面积地克隆几个绿化隔离区,而要看到西北郊一带是北京历史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区之一。处于这一特定地理环境下的颐和园,要通过其周边环境建设,将其自身融会到“三山五园”①的历史园林景观风貌中去,必须充分借重历史资源,把握地域特征,展现其独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风貌。

    2.2颐和园周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颐和园周边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主要包括部分荷田稻地及用于湿地景观中的湿生水生植物在湖泊浅水区域中的运用。历史上西北郊一带的泉眼很多,尤其是玉泉山和万泉庄两地,优越的供水条件促使农民在这里开辟水田,如今日海淀镇迤西巴沟低地地区,历史上就是一片广沃的荷塘稻地;万泉庄西南的稻田,历史要早于巴沟低地,且是与旱田互相间种的。随着城市的拓展,如今已经被侵蚀或改建为绿地,原有的乡村田园生活已随着历史的流逝而凋零,仅有玉泉山与昆明湖之间的一小片稻田,依稀能让我们追溯西北郊稻作文化的历史文脉。北京西山一带由东向西依次形成的田园、原野、山地而后融入西山自然山林环境中的景观序列,是祖先留下的人类回归自然的园林生态理念,我们应在周边环境的改造中强调这种景观格局的连续性。

    如今北京作为严重缺水的城市,大面积恢复西北郊湿地生态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么用何种方式继承西北郊园林文化发展的脉络呢?笔者认为:一种是发展集水型、节水型园林,多元化解决园林行业的用水问题,积极开发中水的利用价值;另一种是保留有助于西山景观连续性的稻地、藕塘,以保持西北郊不同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更富于田园色彩的园林景观。

    2.3景观建设中要把握好恢复与发展关系

    颐和园的周边乃至整个西北郊,都有着深厚的园林文化痕迹,这里的景区建设不应一味地浅薄模仿过去,因为拷贝再成功的作品也是赝品,更何况景观建设与经济发展是互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园林景观艺术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思想表现和诠释手段也更加丰富,不可能固守着特定历史信息而停留在某一阶段上裹足不前。要将这里的园林传统通过可识别、可理解的特征,与现代社会的生活需要、美学观念、生态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唤起人们对过去的记忆,用园林手法延续其历史发展脉络。

    2.4水系的整理

    理水是园林建设的重要环节,北京西北郊历史上有3次大规模的理水工程,主要目的无外乎服务于当时的农田、水利、居民生活和园林建设,尤其经过乾隆十四年(1749年)大规模的水系整治工程后,形成了从玉泉山-玉河-昆明湖-长河这样一个可以调控的供水系统,并成为皇家重要的水上游览路线。这条水道在缺水少雨的北方非常难能可贵,它在园林景观上赋予京城更多的江南色彩。目前长河水系已经通航,而疏通玉泉山与颐和园之间的玉河通道,把长河水道通往玉泉山,恢复乾隆时期全部水上游览路线也应是指日可待的美好设想。

    2.5植被的选择

    一方面,选择北京西山乡土树种,发挥乡土乔灌木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并以之体现强烈的地域特征。如以华北地区暖温带树种杨、柳、榆、槐、椿、松、柏、栾、栌、栎等为主基调,配合西部山区特色灌木如丁香属、绣线菊属、胡枝子、太平花、卫矛、溲疏属、枸杞以及紫花地丁、二月蓝、蒲公英、地黄、苦菜、大叶铁线莲、野菊花等乡土地被,展现春花、夏叶、秋实、冬干的北京西山地区四季分明的植物景观季相特点;另一方面,从讲求生态效益的角度去选择植物材料。可人工模拟自然植物群落,并充分考虑植被种类的生态功能及其在改善环境作用中最大效能的发挥,如植物的释氧固碳、滞尘减尘、蒸腾吸热、杀菌减污等作用。目前颐和园周边车流密集,公交站点多达十几个,汽车尾气对颐和园内的文物、古建、植被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如果绿化隔离区域中的植物材料多选择猬实、胶东卫矛、扶芳藤、白蜡、丁香、金银木、连翘等一些吸收SO2、Cl2、HF、HCl能力强的植物,可以最大程度地将有毒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降低环境中气体污染物的浓度,使其成为古典园林的天然绿色保护屏障。

    作为清代“三山五园”中的杰出作品,颐和园及其周边环境建设永远不能脱离其所依托的西北郊整体发展环境,不能脱离“三山五园”的园林集群。应以颐和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契机,带动整个西山地区的园林整理与发展,完善西北郊生态系统的建设,以保护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罗汉松
相关内容
· 景观规划设计中立体语言的研究与应用
· 基于绿道理念的滨海景观规划实践
· 园林要素在高速公路景观规划中的融揉
· 试论景观规划的目标 任务及其基本原则
· 现代陵园景观规划设计浅析
· 现代化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 居住区景观规划中的低碳模式
· 论大学校园景观规划
 文章搜索
关键字  
类别一  
类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