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坡叠石和挡土点缀
在江南古典园林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在堆土的土山山坡边叠置有大量的山石,或散置山石,这些山石既可阻挡和分散地表径流,防止因雨水冲刷而造成水土的流失,具有挡土墙的性质,同时又是处理山体层次和曲折变化的艺术手法,有时还常常和园路相结合,以引导游人观赏山体景色(图1、2)。有的则因受到园林用地面积的局限,而又要堆叠起较高的土山,这时则常用山石来作为土山山体的山脚,以缩小土山所占的底盘面积,而又可堆叠起具有相当高度和体量的假山(图3)。
护坡叠石的处理,一般应注意外观上的曲折多变、起伏有序、凹凸多致,有交叉退引、有断有续,讲究层次变化,并能与山脉相结合,以体现山体的自然过渡和延续。在土山的造型处理上,护坡叠石还常与山体上的园路、蹬道和一些点缀的亭台建筑物相呼应,以体现层次变化,错落有致。而挡土点缀多适于土石相间的假山配景或树木盘根的保护(图4)。
踏跺和蹲配
这是一种用山石来点缀或陪衬建筑的常用手法,其主要目的是在于丰富建筑的立面,强调建筑的出入口。由于我国的园林建筑大多筑于台基之上,内高而外低,这样建筑的出入口就需要用台阶来作为室内外上下的衔接部分,一般建筑物常采用整形的石阶,而园林建筑则常用自然山石来替代条石台阶,叠砌成自然式的踏跺,俗称假山踏步,雅称“如意踏跺”,以含平缓舒坦、吉祥如意之意(图5)。由于园林空间和庭院布置强调的是自然环境,所以采用自然踏跺,不仅具备了台阶的功能,而且有助于处理从人工建筑到自然环境之间、室内到室外的过渡。这种假山踏步一般选用扁平形状的山石,每级的高度一般在10~25厘米,而且每个台阶的高度也不一定要完全相等,最高的一个台阶可与建筑物的室内地面台基等高、做平衔接,这样可以使人从室内出来,下台阶前有个准备。在叠砌时以上石压下石缝,上下交错,上挑下收,以免人上台阶时脚尖碰到石级上沿,即不能有“兜脚”。山石的每一级应叠砌平整,其形式常做成荷叶状,并有2%左右的下坡方向的倾斜度,以免积水。江南园林中的山石踏跺有石级并列、相互错列以及径直而上、偏径斜上等诸种形式。当建筑物的台基不高时,可做成前坡式的踏跺,如苏州狮子林“燕誉堂”前的踏步(图6);当建筑物的台基较高,人流量较大时,则可采用从两侧分道而上的踏跺,如苏州留园“五峰仙馆”大厅前的踏步(图7)。
蹲配是常和踏跺配合使用的一种置石形式(图8),它可以用来遮挡因踏跺层层叠砌而两端不易处理的侧面,同时还可兼备垂带和门口对置装饰的作用,但又不同于门口对置的石狮子等形式,在外观上可极尽山石的自然之态和高低错落变化,不过在组合上应注意均衡呼应的构图关系。
抱角和镶隅
由于园林建筑物的墙面多成直角转折,墙角的线条比较平直和单调,所以常用山石进行包帖、美化。对于外墙角,用山石来紧包基角墙面,以形成环抱之势,称之为抱角(图9);对于内墙角,则以山石填镶其中,称之为镶隅(图10)。山石抱角的选材应考虑山石与墙体接触部位的吻合,做到过渡自然,并注意石纹、石色等与建筑物台基的协调(图11)。这样,由于建筑物的外墙用山石进行了包帖处理,其效果恰似建筑物坐落在自然的山岩上一般,使生硬的建筑物立面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和谐。在墙内角用山石作镶填墙隅时,一般以自然山石叠砌成角隅花台式样(图12)为多,这在江南园林中常常能见到。
粉壁置石
即以粉墙为背景,用太湖石或黄石等其它石种叠置的小品石景,这是嵌壁石山中的一种特置形式(图13)。因其靠墙壁而筑,所以也称壁山,《园冶》云:“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园窗,宛然镜游也。”这种布置一般山体较小,常用作小空间内的补景,以延伸意境,所以在江南小型园林或住宅的天井中随此可见,如苏州网师园“琴室”院落中的南侧墙面上,用太湖石进行帖墙堆叠并与花台、植物相结合(图14),使得整个墙面变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风景画面。这种嵌壁石山应注意山体的起脚宜薄和墙面的立体留白,上部应厚悬,结顶要完整,在进行镶石拼接和勾缝处理时力求形纹通顺。
推荐阅读:
园林绿化工程地形处理中注意要点
园林绿化工程反季节植物施工技术
真石漆施工工艺
园林假山系列之假山小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