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造景的艺术美 |
|
来源:《中国林业》杂志2009年第4B期 作者:赵淑欣 日期:[2009-7-29] |
|
园林植物姿态各异。其枝干、花朵、叶片及果实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常见的木本乔灌木的树形有柱形、塔形、圆锥形、伞形、圆球形等。特殊的有垂枝形、拱枝形、棕榈形、芭蕉形等。不同姿态的树种给人以不同的感觉:高耸入云或波涛起伏,平和悠然或苍虬飞舞。与不同地形、建筑、溪石相配置,则景色万千。
植物的花朵颜色丰富,不同花色的植物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绚丽的色块、色带及图案。叶片及果实也极富观赏特性,可以形成独特的风景。
完美的植物造景必须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应该遵循着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原则。
一、统一的原则
也称变化与统一或多样与统一的原则。植物造景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杂乱无章,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的感觉。但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就会单调呆板。因此应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一座城市进行植物规划时,分基调树种、骨干树种、一般树种。基调树种种类少,但数量大,形成该城市的基调和特色,起到统一作用;而一般树种,则种类多,每种量少,五彩缤纷,起到变化的作用。
二、调和的原则
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注意相互联系和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置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的,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造景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
当植物与建筑物配置时要注意体量、重量等比例的协调。高大的建筑物旁,应配置同样高大的树种与之相协调;一些粗糙质地的建筑墙面可用粗壮的紫藤等植物来美化,但对于质地细腻的瓷砖、马赛克及较精细的耐火墙砖,则应选择纤细的攀缘植物来美化。庞大的立交桥附近应采用大片色彩鲜艳的花灌木或花卉组成大色块,方能与之在气魄上相协调。反之,一些小比例的岩石园或空间,植物配置应选用矮小植物或低矮的园艺变种。
色彩构图中红、黄、蓝三原色中任何一中原色同其他两种原色混合成的中间色组成互补色,丛而产生一明一暗、一冷一热的对比色。它们并列时相互排斥、对比强烈,呈现跳跃新鲜的效果。用得好,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如红色与绿色为互补色,黄色与紫色为互补色,蓝色和橙色为互补色。
三、均衡的原则
这是植物配置时的一种布局方法。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置,景观就显得稳定、顺畅。如色彩浓重、体量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繁茂的植物种类,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淡雅、体量小巧、数量简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置时有规则式均衡(对称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及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等较自然的环境中。一条蜿蜒曲折的园路两旁,路右边若种植一棵高大的雪松,则临近的左侧需植以数量较多,单株体量较少,成丛的花灌木,以求均衡。
四、韵律和节奏的原则
配置中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杭州白堤上一棵桃树一棵柳就是一例。
综上所述,完美的植物造景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态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很多古代诗词及民众习俗中都留下了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篇章,从欣赏植物景观形态美到意境美是欣赏水平的升华。
传统的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品格。竹被视为最有气节的君子。梅更是自尊自爱、高洁雅清、不畏强暴的象征。
以上这些,都被人们赋予了人格化的特点,独具特色。
总之,植物景观艺术性的创造极为细腻和复杂,诗情画意的体现需巧妙地运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质地进行构图,并佐之以相宜的搭配,定能营造出植物造景的艺术美。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