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清王朝的历史看清代中国的发展 |
|
来源:现代园林 日期:[2009-6-24] |
|
摘要: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极盛时期,不管是造园艺术水平还是造园数量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高潮,显示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清王朝把中国古典园林推向高潮的同时,也为现代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回顾和分析清代的历史,探讨了清代中国园林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对中国园林的贡献。
关键词:风景园林;清朝;综述;古典园林;中国园林;世界遗产保护 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极盛时期,不管是造园艺术水平还是造园数量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高潮,显示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尤其是乾隆时期,从乾隆三年(1738年)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间,仅皇家新建、扩建的大小园林总计面积已达上千公顷之多,但这种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四伏的危机。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这种矛盾和危机不断激化,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和中国古典园林时期的结束,开始进入了世界园林发展的现代园林时期。因此,清王朝既把古典园林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孕育了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是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的转折点。
1.清朝园林发展的历史分期
清代园林发展大致分三个时期:(1)发展时期(1644—1722),历顺治、康熙两朝,共78年。这一时期,国家尚未稳定,百废待兴,南方和西北尚在用兵,政治和财政上都不允许大规模的造园活动。至康熙中叶,财力上有所恢复,造园活动才有所增加,畅春园、圆明园、避暑山庄在这一时期已初具规模,集中反映了清初宫廷园林艺术水平和特征。(2)全盛时期(1723—1820),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共98年。乾隆时期,是明清皇家园林的鼎盛时期,完成了肇始于康熙的皇家园林建设高潮,三山五园大多在这一时期达到辉煌,皇城内的御苑有:三海(西苑)、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离宫御苑有:畅春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行宫御苑有:静宜园、静明园、熙春院、春熙园、乐善园、南苑行宫、汤泉行宫、钓鱼台行宫、盘山静寄山庄等。其后的嘉庆朝虽尚能维持这个鼎盛局面,但已不再进行较大规模的建置。(3)衰退时期(1821—1911),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共91年。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太平天国起义等,而受到摧残,毁于一旦。一些西方造园艺术进入中国,进入了现代园林时期[1]。
2.清代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和贡献
2.1保护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皇家园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皇权的至尊,是皇权的象征,因此清朝以前在朝代更替之际,无一例外对前朝的宫殿、园林加以破坏,例如,秦朝的阿房宫、南北朝的华林园、宋朝的艮岳等皆烧毁或拆除而荡然无存。但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后,全部沿用明朝的宫殿、坛庙、园林,而且对故宫和西苑等进行修缮、添损、改建等。不仅保护了许多优秀的园林作品,使之流传后世,更重要的是使得1420年建成、1436年重建的历史文化遗产——故宫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世界艺术史上迄今为止能够看到的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这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
2.2南北园林大融合
江南的私家园林发展到明清时代,以其精湛的造园技巧、浓郁的诗情画意和工细雅致的艺术格调,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史上的一大高峰[2]。北方园林摹仿江南,早在明代中叶已见端倪。至清代,康、乾二帝南巡皆深羡江南园林风物之美。康熙时聘江南文士叶洮和江南造园家张然参与畅春园的规划设计事宜,首次把江南民间造园艺术引进宫廷,同时也把文人趣味掺入宫廷造园艺术,为后者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园林的皇家气派中平添了几分雅逸清新的韵致。乾隆又在此基础上,把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组织工作进一步加以提高,促成了康熙以来,皇家造园之摹拟江南、效法江南之高潮。南方和北方、皇家与民间造园艺术的大融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极大了丰富了北方园林的内容。
2.3中西园林艺术交流初见端倪
随着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西方的园林文化进入中国。乾隆年间,任命供职内廷如意馆的欧洲传教士主持建造圆明园附园——畅春园内的欧洲式园林,内有巴洛克式宫殿、喷泉和规则式植物布置。这是西方的造园艺术首次引入中国宫殿[3],但这仅仅出于帝王的猎奇心理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晚清时沿海一些对外贸易发达的商业城市的私家园林也摹仿西方的造园艺术,如著名的潮阳西园既继承了岭南传统庭园的精髓,又模仿了西方园林的形式美学,把传统中式假山体与西洋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中原、岭南、江浙与西方的园林艺术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新的造园技艺。虽然这些多限于局部和细部,并未导致造园总体上的变化,远未形成中、西两个园林体系的复合、变异。但对中西方园林文化的交融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为中西方园林的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2.4园林活动内容丰富
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多种形式的舞台,皇家园林尤为突出。颐和园中的和园就是一座戏院,这里甚至被誉为中国京剧的摇篮。另一方面,明代以来,随着城市市民阶层的勃兴而繁荣起来的市民文化,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足以和皇家、士流的雅文化相匹的俗文化,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普遍增多,导致了公共园林的出现。到了清中叶,这种俗文化臻于成熟。园林除了提供文人墨客和居民交往、游憩场所的传统功能之外,也与消遣、休闲、娱乐相结合,因此,作为戏剧、绘画、书法、评书等俗文化的载体而兴盛起来,一些园林还与商业和服务业结合起来,成为多功能的开放性绿地空间,这也是中国现代园林的雏形。其中有许多优秀的园林因活动频繁、久盛不衰而保留至今,发展成为著名的景点或综合性公园,如北京的陶然亭公园、济南的大明湖公园等。
2.5造园频繁,艺术精湛
清王朝200多年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集大成而更趋于精致的阶段,积淀了过去的深厚传统,显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再到寺观园林等,其规模广大,数量众多,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的。从园林艺术的角度来看,清代园林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鼎峰。颐和园摹仿名景,掇山理水,莳花植木,将宗教、哲学、美学意蕴于造园之中,形成了巧于摹借、山环水抱、楼台生色、木秀入寰、园中有园的艺术风格,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品之作,也是中国园林乃至世界园林史上的一大杰作[4];苏州留园以丰富的石景、多样变化的空间而闻名于世;为笼络蒙、藏两族上层人士而建成的普宁寺,以汉地佛寺的“伽蓝七堂”和藏族佛教的古刹桑叶寺为蓝本,把佛教的内容与园林的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寓佛教的庄严气氛于园林的赏心悦目之中,运用园林化的手法来渲染佛国天堂的理想境界,将寺观园林的内容和艺术都推向了极至,其完全对称的规整格局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是尚不多见的。由于造园手法灵活,景园布局严谨,景观类型多样,使得这一时期的许多园林作品成为现代园林教学中活的教科书。
2.6大量的有关文献和专著刊行
清初,由于经济文化发达,造园活动频繁,尤其是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家,其中许多出身于文人阶层,而一些文人则更广泛的参与造园活动,个别的甚至成为专业的造园家。他们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并将其总结为理论著作,刊行于世。如,陈淏子的《花镜》是中国最早刊行的一部花卉园艺学专著;雍正年间,由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是民间建筑经验的系统总结;再如,钱泳的《履园丛说》、李斗的《扬州画舫录》等等,这些专著涉及有关园林规划、设计的探索和具体的造园手法的表述,虽未形成系统化,但已包涵现代园林学的某些萌芽,成为传世之作。 3.历史成因
清王朝入关以后,定都北京,由于当时政局尚未稳定,全国许多地方尚在用兵,西北的蒙藏各部对中原也虎视眈眈,因此没有能力重新建造宫殿,而是对明代的宫殿、园林等加以沿用、修缮、扩建。到康熙中后期,政治稳定,开始兴建皇家园林。康熙和乾隆在园林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们出巡江南等地,将全国各地的优秀园林“搬”至京城,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外,满洲贵族来自关外,难以忍受关内的酷暑,加之笼络蒙、藏两族上层人士的政治策略,在京郊和西北大量修建避暑山庄、离宫别院和寺庙园林。
另一方面,由于商业和经济的发展,民间造园活动频繁,推动了私家园林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其撰为著作刊行于世。但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古典园林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皇家园林惨遭破坏。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中国古典园林开始走向低谷,甚至衰亡。
4.结语
清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曾经盛极一时,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以世界强国的姿态屹立于东方;也曾经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沦为半殖民地。最终,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王朝封建制度这种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也同样反映在象征皇权至尊的古典园林上。
回顾清王朝园林发展的历程,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