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品应用 | 工程撷影 | 项目管理 | 施工技术 | 工程监理 | 工程养护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施工技术 >> 种植工程 >> 正文
·土方工程 ·筑山工程 ·理水工程 ·园路工程 ·种植工程 ·其他
 

 

徽梅的历史、现状、品种及盆景造型
 
来源:网易园林 日期:[2006-2-6]
    徽梅栽培历史悠久,经历代花农及爱好者的不懈努力,通过引种、驯化、栽培等途径,业已培育出一批独特的徽梅品种,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梅花群体,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徽州游龙梅桩,这在梅苑是久负盛名的。本文试就徽梅的历史、现状、品种及盆景造型作一初步的分析和论述。

    徽梅的历史

    唐代开始种植、观赏梅花。笔者考证了有关史料后发现,洪氏家族与徽梅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明人程尚宽《新安名族志》载:洪氏“在唐德宗朝(公元780~783年)为河北黜陟使,因议罢方镇兵,而左迁宣歙观察使。因家于婺源之官源。(婺源古属歙州,现改属江西省)又据歙县卖花渔村《洪氏宗谱》载:浯村洪氏一世祖洪辉(字万光)曾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己丑(公元809年)拜礼部尚书郎,由宣城麻子乡定居吴江。(吴江,又称松陵镇,现为江苏省吴江县)二世祖洪延(字长春)、因知绩溪县,为政清廉,建树颇多,深受人们爱戴。后于绩溪县之临溪一带定居。又因避乱,于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迁居歙城浦口南十里之处的洪村(今卖花渔村)。六世洪必信,“号梅窗居士,嗜经史,善吟咏,尝于居右建楼数楹,植梅百本,作梅花百韵以自适”。至其二十一世,则洪村已是“花香草色、风稚宜人”、“栽花植竹、桂馥兰芬”之佳绝村庄了。凡洪氏吴江归来后定住过的地方,包括绩溪之仁里、歙县之篁墩、洪岭等地,都不乏果梅、花梅的栽培和记载。这样,就不难发现这样两个事实:其一,梅花的部分品种极有可能来源于太湖之滨的吴江一带,徽梅与江苏梅有着某些内在的联系;其二,洪岭栽培观赏梅花,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宋代形成以绿萼型为主的群体。进入宋代,随着周围苏州、杭州、扬州、武汉、南京等地经济的发展,流通领域的扩大,梅花品种也不断增多。徽州(又称新安或歙州)籍在全国各大城镇为官的仕宦、文人、商贾,开始大量从外地引进梅花佳种。笔者估计,一开始引种的有为数不少的果梅。如后来在绩溪非常著名的‘紫金’梅,色昧俱佳。(《绩溪县志》,1699年)宋代新安人吴龙翰在《久客买舟西还》诗中写道:“万里烟波兴渺然,愁心系住灞桥边。归装诗少不成载,自折梅花凑满船。”(《古梅吟稿》)诗中“自折梅花”,一方面可能是插花,另一方面也不排除用作接穗或插穗的可能;因为在宋代已经有了比较高超的梅花嫁接技术,有梅尧臣《吴正仲求红梅接头》诗为证:“君家梅溪上,但见梅花白。我家梅树红,求枝寄归客。剪枝如交情,本末不相隔。明年举酒时,醉颊生微赤”。(《广群芳谱·花谱梅》)应当指出,北宋时期徽州引种梅花大抵以绿萼梅为主,恰如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范石湖集》中所记:“新安绝少红梅,唯倅厅(胡注:倅厅为官衙的侧厅)特盛,通判轻仪召幕僚赏之,坐皆有诗,”身为“徽州司户参军”的范石湖品赏之余,欣然作古风一首,意犹未尽,又于元夕赏倅厅红梅赋诗三首,可见当时红梅在徽州还是比较稀少的。直到明朝进士慈溪人顾英赴江西任万载知县时,途径歙县见了徽州为数众多的绿梅,还赋七绝“新安梅”一首:“宝地生春玉气新,苔烟如雾翠光匀;山僧分得维摩供,三素云中别有春”。此外,在徽州为官的范成大,于处理公务之暇,还携同友好赴歙溪探梅,可见当时野生梅花也是颇多的。

    徽州与苏、杭之间交通颇便,正如范成大所云:“歙溪钱塘一水通”。(《范石湖集》)在徽州为官的苏、杭、扬籍人士不少,而在江、浙及武汉等地为官经商的歙籍人士也很多,这便促成了双向交流。徽州历来号称“文献之邦”、“东南邹鲁”,这样就有可能将散见各地的梅花佳品引来徽州落户。加之“士腴泉洁”,很快发展了起来。再则,笔者曾考证过有关史籍,认为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一带已有规则式梅桩。而临安与徽州仅天目一山之隔,水路历来畅通,徽梅造型很快步其后尘。在南宋人吴龙翰的故乡号称“古梅窝”的向果(歙城西约十里),有“古梅突兀连理而茂”,(《歙县志》“舆地志·古迹”)也就不能排除梅花地栽造型的可能。因此,可以十分肯定地讲,徽梅造型与杭州的梅花造型自古就是有所交流的。

    明清出现大量梅花品种并形成了徽梅桩景风格。

    通过花农的不断引种和精心培育,发展至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以绿萼梅为主的多品种徽梅格局。关于果梅,据《歙县志》“食货志·物产·果属”载:“梅,四乡皆有,嘉种甚稀,水南梧村善植梅,但以花品之异夸胜赏。而于梅实之美如东洞庭之‘雪梅’堕地即碎,食之无渣滓者绝无。也宜枝接;若子种则核大肉薄。以全邑论,绿萼华之实差胜”。水南梧村,明清属三十六都五图,《歙县志》“全歙总图”标明,梧村位于新安江南岸,浦口南十里,与夏坑、大梅口、瀹坑、瀹源毗邻。《洪氏宗谱》“总系”中,有“诚公开瀹源以裕后”的赞词,因此,可以肯定地讲,浯村即梧村,也就是今天的洪岭。以植梅为业,梅以花胜,肩挑背负,四处叫卖;而谈些果梅,则逊色于太湖之滨东洞庭山所产之梅。关于花梅,《歙县志》“食货志·物产·花属”载:“梅花佳种,《广群芳谱》备载之,谓‘重叶绿萼’、‘玉蝶’尤为人所尚。今邑南浯村所产,凡谱中所载皆有之。而以‘朱砂’、‘檀香’两种为贵,盖‘绿萼’、‘玉蝶’以清丽胜,‘朱砂’、‘檀香’以香艳胜也”。从这些记载不难看出:明清时,徽梅已有‘绿萼’、‘千瓣绿萼’、‘玉蝶’、‘重瓣玉蝶’、‘朱砂’、‘檀香’及果梅等品种。

    关于规则式盆栽梅花,这在《歙县志》“食货志·物产·木属”中亦可窥见一斑。“棕丝缚花架,扎花枝,耐久,经雨不断”。这是用棕丝蟠扎梅花的记述。另外,从幸存的明清时期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尚留存有规则式游龙梅桩的图案。由此也可证明,该时期徽州一带是有较多的规则式梅花桩景的。徽州人善植梅花,这在明清园林界也是公认的。据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徽人)“吴履黄,善植花木,能于寸土小盆中养梅,数十年而繁花似锦”。除去可能稍事夸张的成分处,徽人艺梅技艺精美,应说当时确是举世罕见的。

    徽梅的现状

    地栽徽梅与梅桩:在卖花渔村二十多公顷的山地上,种植有大大小小数十万株,其中造型的地栽梅桩也不下数万株,这在全国几个梅花集中产区里也是不可多得的。花农每年将未开的梅蕾采摘后晒干,作为药材出售,数量也颇为可观。又将古梅桩基部众多的萌条,一一折伤埋入土中,以期获得日益增多的压条新株。每年春天,花农趁着树液流动之际,结合修剪用棕榈叶片进行“扎胚造型”,从小培养梅桩。徽派梅桩虽说形式失于灵巧,但作为公园及建筑物周围陈列,仍不失为一种高级装饰品,饶有古朴、苍劲、粗犷之气质,也很受人们的欢迎。所以,在安徽,人们往往把游龙式梅桩视作徽州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部分之一。

    徽州野生梅花。笔者曾在黄山风景区内的浮溪、乌泥关、二道岭、苦竹溪、吊桥庵等地,发现有许多古野梅桩及数量庞大的黄山野梅群体,这是黄山风景资源中一部分不可多得的野生花卉资源。另外,在歙县、祁门、黟县、休宁、绩溪等山区,在人为破坏不很严重的地带,也有较多徽州野梅自然分布。其中少数野梅植株树高达6-7m,胸径达30cm以上,正有待于保护和利用。

    徽梅古树。在歙县上丰乡叶村后山,海拨360m南坡上有一株梅树高达8m,胸围1.4m,主干高2.5m,圆满通直;主枝斜展四方,其枝围均在40cm以上。此树树冠宛如蘑菇,冠幅8×8m;树干虽有空洞,依然枝繁叶茂,早春吐蕾,芳香四溢。此外,休宁县齐云山也保存一株古梅,相传为明代嘉靖年间,一道士从武当山引种来的,已有四百年的历史。该古梅树高12m,胸围1.5m,至今仍然生机盎然。(详见《徽州古树》,1986)。

    徽梅展览园。1980年歙县城建局在省建委的支持下,在县城兴建了“多景园”,从卖花渔村移植来相当数量的一批盆栽梅桩,达数百盆之多。该园搜集的梅桩大、中、小规格皆备,品种也比较齐全,既可向广大群众和中外游人展览徽梅艺术,也有利于促进大家对徽梅进行逐步的总结、研究,以期促进徽梅莳养技艺的发展和提高。近年,屯溪又建成了华山公园,从黄山市各地搜罗有为数众多的梅花品种和色、形、味、韵各具其妙的梅桩盆景,无疑可为新安古城增添了诱人的光彩。

    徽梅的缺点。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徽梅育种工作尚属空白,莳养技艺也有待总结。尽管徽梅数量多,品种奇,造型美,资源足,但人工育种研究在本地尚无人过问;而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则均未进行过尝试。徽梅的莳养技艺,如造型、服盆、病虫防治、水肥管理、人工控制花期等,也均未进行过比较系统的总结和整理。这些都是令人遗憾的事。

    徽梅的品种

    徽梅品种徽州地区除自有若干特殊的品种外,还包含了一些从外地引进的品种。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有如下二十多个品种(含生态型):

    ‘单瓣红’梅‘洪岭二红’‘素白台阁’

    ‘六绿萼’‘粉瓣果’梅‘银红’

    ‘徽州檀香’‘小绿萼’黄山野梅

    ‘银红台阁’‘粉红玉蝶’‘单瓣绿萼’

    ‘徽州野宫粉’‘红粉台阁’‘江南朱砂’

    ‘徽州野宫粉’‘红粉台阁’‘江南朱砂,

    ‘单粉垂枝’‘徽州台阁宫粉’‘三轮玉蝶’

    ‘徽州骨里红’‘龙游’‘洪岭宫粉’

    ‘二绿萼’‘送春’

    徽梅品种丰多的成因卖花渔村在20多公顷的植梅山地内,拥有数十个梅花品种,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梅花生产基地之一。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山村,为何能在狭小区域内保留并培育出这么多独特的徽梅品种呢?主要有如下几个原栽培历史久:徽州自唐宋以来就有种梅、赏梅、吟梅、画梅、艺梅的传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梅花品种来源,一是当地野生种经引种栽培而选育;二是近邻栽培之果梅;三是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及商贾等从滇、黔、闽、粤、江、浙、豫、鄂等地有意识带来,经过数百年的精心培养,从而选育出许多优良的梅花品种。

    天然杂交:该村有较多的梅花品种,为新品种的产生提供了广泛的遗传基础。这些众多的品种又集中在面积不太大的空间里,为品种间的天然杂交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属于杏梅系的‘送春’梅,就是梅与杏的天然杂种。

    培育徽梅新品种:徽梅有着良好的种质基础,且有悠久的艺梅传统,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培育出一批新颖的梅花品种。今后如何培育更多更好的徽梅新品种呢?首先,必须保护、利用好现有的种质资源,再从全国各地引进一批优良新品种,扩大种质基础,为育种工作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然后,采用多种育种枝术,如放射性处理、药物透导变异的产生;也可通过定向杂交的途径,选择色、型、味互的补品种,进行人工杂交,从而筛选出具有开发价值的最佳组合,培育出新的品种来。当某些植株出现有价值的芽时变,可应用营养繁殖手段,加以固定和利用,乃至采用组培的方法,迅速扩大新变异植株的营养系群体。

    徽梅的盆景造型

    徽梅盆景以苍古、奇特、道劲等特点跻身于艺苑,是我国传统的规则式盆景流派之一。主要有游龙式、疙瘩式、三台式、扭旋式、枯干式、劈干式、提根式等。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游龙式梅桩的造型方法。

    在造型之前,须先据这株梅花的根、干、枝、叶等情况,予以立意布局,构思安排,想好千枝的放与收、藏与露、刚与柔等关系与格局。这样经过仔细推敲,反复对比,便可择优着手。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主干、大枝以蟠扎为主,细枝修剪为主,扎剪结

    干形处理干形处理的好坏,是整个树桩造型能否获得满意效果的关键。在一般情况下,将干蟠扎成“之”字形弯曲,下部弯大,上部弯小,有2-3个弯即可。如干太粗,径达2cm以上,可先削一块薄的竹片,厚约1mm,贴干从基部插入土中,再用苎麻一环靠一环地将竹片缚于主干上,竹片始终紧贴于欲弯曲主干的凸面,以免弯曲时凸起处断裂。如主干不粗,可直接缠缚苎麻于主干上;主干较细时,则可直接用棕绳造型。其具体方法是:根据干的粗细,选用适当粗度的棕绳,把一段棕绳的一端固定于主干的基部,然后左手抓住欲弯曲部分,右手用力将主干压弯到所需的程度,切忌用力过猛,以免折断或撕裂。再将棕绳的另一端固定在主干某一合适的部位,这样就扎好了第一个弯。继之,用另一段棕绳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弯的凸出处,并将主干朝另一方向或与第一弯相反方向,缓缓用力,弯到适宜的程度,把棕绳的另一端固定起来。在主干上部某一确定的位置。这样一直蟠扎到原先预定的位置处封顶,一般顶部与根部几乎在同一条中心线上。最后用一根不太粗的竹竿或木棍,穿插经过每一“之”字形弯,纵向垂直插入土中,以固定整个滑架,也便于以后进行枝条处理。如弯曲后,整个游龙状主干仍能直立如常,也可不插竹棍。若遇特大主干造型,可用手锯在树干的基部稍上方,即欲弯曲的凸起处,每隔8~10cm垂直于树干锯一口子,深度为主干直径的1/3~1/2,再在开口的一面绑缚竹片衬子,方可用棕绳吊扎造型。

    枝处理如果是粗大的枝条,必须同样衬之以竹篾或铅丝缠绕苎麻后方可蟠扎。首先将一段较细的棕绳,一端固定在干与枝的分权处,然后将枝条压曲,用棕绳的另一端将枝条固定。对大多数枝条而言,各有1-2个弯即可,且弯曲的幅度较之主干也要小得多。另外,在主干第一“之”形凸面上有多数枝条时,必须根据需要择优留用。也可多留一个,以防失手折断。在多数情况下,这个枝条必须尽量靠近凸外处中部,较为合适。若在该部位无枝条,也可将其他部位的枝条缓缓牵引作弯,调转方向,以填补缺枝。

    叶处理在干和大枝蟠扎完成后,就可处理叶与细枝。本着虚实结合的原则,可先将过分密集的细枝和叶片予以删裁。至对枝叶过分稀疏的部位,则在不影响欣赏主干的前提下,可从别处引些枝来,或对原枝稍加修剪,促使腋芽萌发,以期长出更多的枝叶,从而达到填空补缺之目的。对于过长的枝条,也要剪掉顶端部分,免其错杂紊乱,而收层次分明之效。

    根处理在干、枝、叶经过处理之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未出现意外的情况下,可逐步用竹签将根际的土壤挑开,达到提根露爪的目的。但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前功尽弃。应让植株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须经1-2年时间,把根际土壤挑去相当一部分,使其基部粗根全部或部分露于土外,嵌之以拳石,奇丽可观。若再配以古盆佳几,在拆除绑扎物后,于土面点以翠苔。于是,一盆较好的梅桩盆景即告成功了。

    至于一年生梅条造型,在洪岭多用棕榈叶片撕成条状,于清明前后随意蟠扎,只取奇特而已。以后每年视梅胚的干、枝生长情况,删繁就简,以期获得满意的株形。

    对二、三年生梅条造型,则最好用棕绳来扎好游龙梅的主干。以后每年视干枝的生长、布局情况酌情蟠扎剪裁,方可渐遂人意,引人入胜。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灯台树
 文章搜索
关键字  
类别一  
类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