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保护与园林绿地建设结合途径的探讨 |
|
来源:网易园林 作者:葛书红、叶丹、赵锋 日期:[2006-1-10] |
|
借助于承诺举办一届最出色的“人文奥运”的契机,一轮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行动正在北京全城展开。面对这次保护文物、利用文物的大好机遇,如何突破以往文物保护工作的思维定式,更新保护观念、探索新的保护方式和途径是十分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
1、专项研究的意义
1.1专项研究的目的
北京市中心区范围内文物古迹分布广、数量多、类型全,是体现古都风貌、提升城市文化品格的重点地区,而在中心区范围内,城市绿地发展却不够均衡,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低,以老城区为例,目前共有3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北京旧城,加上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文物保护面积占旧城总面积的42%,是北京新一轮文物保护工程实施的重点地区,而另一方面,老城区恰恰又是北京城市绿地建设最薄弱的地区之一,截止到2003年底,老城区即二环以内绿地率仅为25.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88m2(数据引自《2003年北京市园林绿化事业单位基本情况统计表》),文物保护与城市绿地建设同样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本文希望在文物保护和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探讨二者建设同步进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研究分析,对典型地段的文物环境进行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并积极争取社会配套资金,推动此项工作的全面展开。同时,希望在相关规划中提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地位,发挥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参考性意见。
本次专项研究希望能够更新文物保护观念,拓展园林绿地的内涵与功能,利用大规模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展开的的契机,结合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的实施,以文物古迹为基础,以历史片区的整体改造为依托,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辟建以文物保护为基本特征、功能多元化的公园绿地,最终达到文物保护利用与城市绿地建设相结合的目标。
1.2专项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专项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文物环境的整改与文物本身的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实现文物保护、环境整治、绿地建设、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有序、健康、平衡的发展。
(2)有必要正视北京城市建设与传统风貌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并尽快着手加以解决,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相得益彰的城市建设模式。
(3)专项研究旨在使文物保护单位外部环境的保护规划与扩大和完善城市绿地体系、改善居住生活条件紧密地结合起来。
(4)2008年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概念,要展现北京独有的文化特色和底蕴,必须与此同时对文物赖以依托的环境进行整治、改善。
(5)作为国际化现代都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开发和建设必须将悠久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如何在进行城市危旧房改造的同时,把绿化和环卫建设等工作与文保的环境整改结合到一起,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1.3专项研究的意义
在对北京市中心区文物保护单位外部环境的专项研究中,我们提出了文物外部园林环境的概念,文物外部园林环境指位于文物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内,以绿地为主要内容的一定面积的区域,除具有有效隔离、保护文物的功能外,还可以有效满足居民日常的游憩活动需求。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文物保护工作既有的认识习惯,在对文物保护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了运用园林手段进行文物环境保护、利用、规划的新模式。文物保护与园林绿地建设相结合将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古都风貌、满足居民日常游憩需求等方面发挥显著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园林绿地结合文物景点布置,将大大拓展园林绿地的内涵与功能,使文物的外部环境更好地与现代城市生活相结合,在城市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这种园林绿地多功能、绿地资源共享的模式应该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种做法。
二者的结合还将在促进文物历史文化价值的开发和利用,从整体上形成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使文物的保护更好地与现代城市生活相结合,带动城市绿地的发展,有效协调“总规”、“绿规”、其它相关规划与文物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研究方法
2.1确定工作范围及研究对象
结合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特征及分布规律,为使专项研究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确定北京市中心地区,即四至以四环路为界,面积近300平方公里的区域为工作范围;研究对象确定为分布在四环以内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外部园林环境。
2.2对文物现状进行调查
为全面调查掌握文物保护单位的外部环境状况,需对工作范围内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展开全面调查,调查的重点包括:文物的使用状况、环境风貌现状、区位条件三个方面,通过调查,以期达到了解现实状况、分析影响因素、把握实质问题的目的。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物的性质、价值、使用状况、建筑维护状况、外部环境风貌、周边用地性质、控制地带建设情况、外部是否有条件开辟绿地等,通过对这些情况的掌握,为专项研究奠定基础。
2.3综合评价
在对工作范围内文物现状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工作结束后,通过信息汇总和分析,对文物的环境风貌情况做出综合评价。
在调查中可以发现,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有效利用,在文物建筑本身维护良好的同时,周边环境也得到明显的改善,一些依托文物、与文物保护紧密结合的园林绿地,如:皇城根遗址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地坛园外园、菖蒲河公园等,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优美的休闲活动场所和具有北京特色的观赏旅游点,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过去多年来由于受投资所限,相当数量的文物保护还是仅限于对文物建筑本身的抢险加固、修缮复原和日常维护上,文物外部环境状况令人堪忧,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物成为城市中的“孤岛”,无法充分体现文物价值。
(2)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城市交通性干道等对文物干扰严重。
(3)一些作为旅游景点的文保单位,其外部环境没有很好地解决停车、集散、提供观赏驻足点等问题。
(4)文物无法成为街区中富有吸引力的亮点。
2.4确定专项研究的文物分类方法
科学的分类是专项研究的基础和重点,本次专项研究立足于文物外部环境的改善,在对文物分类标准和常见的文物分类方法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本项研究以文物保护单位的使用状况作为分类的基本依据,从文物使用的角度出发,把文物保护单位分为两大类:
(1)对社会开放,以参观、游览、旅游为主要功能
这类文保单位文物本身的保护基础较好,社会知名度高,与旅游关系密切,主要包括本身即为园林的文保单位、宫殿群、文物埋藏区及地表城市遗址、各类独立文物点等。此类文物外部环境的整改主要强调保护、衬托和与相关功能的协调,
(2)不对社会开放,被使用单位长期占用
这类文保单位主要是一些独立的文物点,包括四和院、戏楼、会馆、名人故居、古建筑及历史纪念物等,目前作为住宅、办公场所、商业场所等使用,相当数量文保单位的这种使用状况还将继续进行下去。因此,此类文物保护单位外部环境主要强调文物保护与现代城市生活的融合,延续城市文脉,外部环境的整改要求更加偏重于园林的实用性。
依据文物特征及环境状况,将上述两大类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六个中类,分别制定各类文物台帐,对共有的环境特征进行总结,并对所有文物的环境状况进行分级评价,制定各类文物环境的整改措施。六类文物分别是:
(1)园林或大型祭坛寺观
(2)景观独特的独立构筑物
(3)城市遗址及地下文物埋藏区
(4)形象相似、集中分布于历史街区的民间建筑
(5)具有独立式院落或被其它单位围合的古寺、王府、学校、名人故居
(6)与民房等建筑物紧密相连、环境杂乱的其它文物保护单位
2.5选取典型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概念性设计
对典型地段文物保护单位的外部园林环境进行概念性设计,可以深入研究典型个案的现状特征,验证运用园林绿化手段改善文物外部环境的可行性,提供文物保护单位外部园林环境的规划思路和设计方法,并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根据文物环境的调查评价结果和专项研究对策,确定典型文物保护单位的选择原则。
2.5.1选择原则
(1)区位的考虑
根据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