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博览景观探讨--以日本为例 |
|
来源:网易园林 作者:林小峰 日期:[2005-12-19] |
|
为期半年的日本爱知世博会已经成功闭幕。成功性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参观人数;入场观众超过1500万人次的预定目标,达到2200万人次(准确的统计数字是22049544人)。调查表明,观众平均在场时间约为6个小时,平均每天有来自60个国家的观众入场。二是安全管理与观众满意度;成功地实现了零安全事故,迷路的人和中暑的人数比1990年的“大阪花博会”大为减少;同时约有80%的观众对爱知世博会的运营表示满意。三是经济效益;精打细算的日本国际博览会协会通过本次世博会名利双收:场内所有材料都可再生,实现了垃圾零排放;门票销售情况超过预计的5倍,吉祥物销售额达800亿日元,相关收入超过4500亿日元,扣除大量开支之外展会盈利50亿日元。数据显示,会展期间名古屋的百货商店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6.3%,旅店爆满。据测,爱知世博会给爱知、三重等县带来的总体经济效益可达1.28万亿日元。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世博会还给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后劲。交通网络得到完善,使很多企业都计划在这一地区发展,名古屋一些地段的地价也已经上涨。
世博会顺利结束了,场地的后续处理问题就凸现出来了。本届世博会已有规划在先,世博会长久手会场除了迎宾馆和主要道路外,其他展馆设施等全部拆除重新建成公园,最大限度地保护周边环境,体现出发达国家在后世博问题上的远见卓识。
日本在大型的博览会后把会场建成公园是有迹可考的。下面分举两例进行分析:
1970年日本在大阪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当时有77个国家参加,参观人数为创记录的6400万人。博览会结束后日本成立了万国博览会纪念协会,设立万国博览会纪念基金,并决定把会场建成公园,对整个博览会的场地进行了后续开发利用:一是保留;保留了太阳塔等少量的博览会标志性建筑,留下世界博览会的痕迹。原有的日本庭院在规划中就是永久性的,自然加以保留提高。这个日本庭院非常值得研究,我们所观察到的一般日本传统园林,如京都的金阁寺、银阁寺,非常接近我国的苏州园林,小巧雅致,但世博园中的日本园无论是面积、尺度、比例都非常大,远远超过一般日本传统园林。庭园面积约26万平方米,东西方向细长。它采取的写意、洗练的手法深得古法,形神兼备。庭园西侧有个源泉,沿地形缓缓地流向庭园东侧。庭园依水流被分为四个部分:西端为最上游的远古时代;中游是山谷,为中世纪;下游的山麓是近现代;显示了各个时代不同的造园样式,最下游的东端是受3个时期影响的当代造园方式,及未来日本庭园的发展方向。二是重建自然文化园;占地70万平方米,经过30年的植树造林,原来的已经蔚然成林。特别在树林的上方建成了一条空中栈道。三是再利用;利用原来场馆改建成文化设施馆,例如:日本民间艺术馆、国立国际美术馆、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大阪府立国际儿童文学馆;体育设施有:体育场、自行车场、网球场、青少年球技场、射箭场、垒球场、水上乐园、游乐场、儿童乐园。每年万国博览会纪念协会还利用万国博览会纪念公园,组织国际文化、学术、教育、医疗保健、自然保护、公益等方面的交流活动,如建有自然观察学习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该国取得了很好的形象分。
1990年同样在大阪市举办了国际花卉博览会,有近6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我国也参加了此次花博会。大阪市花博会结束后,原有场地也同样建成了公园,大部分被保留。目前该园总体情况尚可,如观光塔、展览温室、日本园林部分,但可能由于经费及人员方面的不足产生一些问题,如中国当时是建设了一个传统古典园林,现在年久失修,面貌不佳。一些地方由于土质问题,树木草坪至今长势不好。
今年的9月25日,上海市副市长周禹鹏代表2010年世博会主办地中国上海,从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和秘书长洛赛泰斯手中接过国展局大旗。这标志着世博会实质进入上海时代。众所周知,中国上海申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城市”主题,围绕这个主题,上海选择了一个富有含义的选址:位于上海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滨水区。世博会展览场地分设浦江两岸,规划陆地控制范围为528公顷,总面积为310公顷,世博村和停车场等设施用地约90公顷,两岸将实行统一规划、同步开发,做到功能呼应、景观协调。场地所在及周边区域集中反映了几百年来上海城市发展的历程。其北侧的老城厢历史风貌保护区,依然可使人感受到中国江南城市的韵味;与之毗邻的外滩,则展示了上海在上世纪初至中叶的城市风采;而与外滩隔岸相望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则是90年代上海崛起
和希望的象征。
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建筑面积达120万平方米。总展馆建筑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可以提供180个以上的国家参展,预计包括60个独立参展国设计建造的展馆、75个主办方出租的“个体化”独立建筑和5个国际联合展馆。此外还将建设1个中国国家馆、30余个中国地区馆、10个国际组织馆、40个企业馆和4个主题馆。
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刚刚通过的上海世博会总体规划方案,呈现给世人的不仅是一幅黄浦江两岸5年半以后的设计构想,而且紧扣民声和时代脉搏,鲜明体现出节俭、和谐、长效的“办博”原则。按照规划,为期半年的世博会结束后,保留建筑的园区约占园区总面积的20%到25%;再开发用地约占35%到40%。世博会园区将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商务交流中心以及城市新的公共活动中心。主要内容有:
标志性建筑将永久保留
标志性建筑是此次世博园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世博园的标志性建筑倾向于采用群体性建筑,并将重新招标。方案确定后,这一标志性建筑将座落在跨浦江两岸1.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内,该核心区域主体部位东西向约1000米,南北向800米,该区域内兴建基本都是永久性建筑。
反观两年前的申博规划方案,当时曾设想建一座“花桥”作为世博会标志性建筑。“花桥”建造费用昂贵,而且实用性难以保证,与其兴建华而不实的单体建筑,不如更注重园区的整体空间效果。所以“花桥”这一设想在现行的规划方案中没有保留,而改为把中国馆、会议中心、演艺中心等群体建筑作为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成为规划的新选择。
绿地成为重点
“做足绿文章,做足水文章”是世博园规划的一个重要理念。世界级城市的人均绿地应该达到15平方米,上海已经是国家园林城市,到2010年,上海将提前10年实现原定的目标,人均绿地达到10余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将达40%。但市中心绿地的严重缺乏使这个称号多少有点底气不足,大量的绿地将是世博园的重要特点,也是改变市中心绿地不平衡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世博园沿黄浦江最宽的绿地将达300多米,最窄的绿地也达70多米,这些绿地在世博会结束后将会被继续保留,成为市民可漫步其间的亲水绿地。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在环境景观上,也将充分利用沿江防汛标高和自然标高的现状,规划高低起伏的地形,自然融入“水”和“绿”,形成全新的城市景观和轮廓线。
后续用途多
世博会之后,根据这一地区的城市雏形,博览会的场馆建筑地形等将融入上海市区。江岸可延伸至展区的国际展馆场地。部分展览建筑将改造为休闲场所,建设海洋博物馆、近代产业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办公楼或高新科技孵化区。在博览会后,会议大厦和展区连接起来,建立一个国际展览中心。同时综合体育馆和会议大厦可利用附近的多功能平台组织大型公共活动。国家自建展馆中具有独特风格和先进理念的场馆,将作为永久性建筑加以保留,会后将改造为各国的驻沪外事、商务、文化和信息交流中心。中国国家馆则作为世博会博物馆。139年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现址按照规划,其中部分历史建筑、船坞等,在为期半年的世博会期间将作为参展企业馆的组成部分,会后经改造后,将成为大型的系列工业博览展示场馆、文化娱乐设施和游艇码头。
根据惯例,世博会一般只展出半年。对于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用地面积有限、能源资源匮乏、资金紧张,不能采取奢华、短视的原则来简单处理世博会场地的后续利用问题。在建设之初应将在规划中、与兴建中就考虑好场地后续利用问题,尤其是将来世博会绿地建设与管理问题。我们建议吸取日本几届博览会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在2010年后留给上海市及中国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活动丰富的世博会公园。 |
|
|
|
|
|
|
|